乐律学


公元 274 年,魏晋时期乐律学家荀勗(?~289 年)在晋太乐府与下属
乐官、笛工共同完成大致符合三分损益律十二律间高的十二支竖吹笛,以代替古乐礼仪活动中以钟磬定律的作用,于实践中作出解决管口校正问题的努力。荀勗在笛律研究中创造的“管口校正”理论,是对古代律学理论在乐学实践基础上的杰出贡献。

南朝宋律学家何承天(370~447 年)在三分损益律的基础上调整律数,创造了具十二平均律倾向的“新律”,以等差分配的方式解决了黄钟还原律学问题。“新律”的提出,从音乐实践的角度讲,适应了器乐演奏(尤其是带品、相乐器的应用)中合乐的需要。

为您推荐

春秋战国的乐器与乐律

1)曾侯乙墓出土乐器 1978 年在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出土乐器,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乐器学、乐律学的杰出成就。这批出土音乐文物包括有编钟、编磬、鼓、琴、瑟、笙..

秦代乐律学概述

1)京房六十律 西汉律学家京房(公元前 77—37 年)提出六十律的律制,是想突破十二律制的限定,将三分损益法连续推演至六十律,以此解决前人三分损益计算中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乐律学

公元 274 年,魏晋时期乐律学家荀勗(?~289 年)在晋太乐府与下属 乐官、笛工共同完成大致符合三分损益律十二律间高的十二支竖吹笛,以代替古乐礼仪活动中以钟磬定律的作用,于..

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

隋唐五代曲子音乐

曲子音乐在唐代获得的成就,犹如唐代诗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盛唐之音”在世俗音乐生活中的直接体现。隋唐曲子音乐既有对传统民间音乐、乐府声歌的继承,又吸收有少数民族..

隋唐五代燕乐

隋唐燕乐的体裁包括歌舞大曲、百戏、散乐等各类音乐形式。燕乐的组成,其音乐大致融汇了三方面的源流。其一是沿着汉族传统音乐发展脉络不断沿革,并在隋唐时期继续得到发展的..

隋唐五代歌舞大曲

歌诗、器乐、舞蹈综合一体的“大曲”,是唐代燕乐居重要地位的音乐体裁,它标志着我国“乐”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达到全盛时期。唐崔令钦所撰《教坊记》中著录有唐大曲作品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