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技术理论

1)音乐演唱理论

唐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记有当时的声乐演唱理论,“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这是最早的关于运用丹田之气的声乐理论记述。

2)“解”的曲体功能

“解”的概念在唐代的器乐及歌舞曲体结构中都有所体现。《新唐书》载“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隋炀帝厌其声淡,曲终复加解音”;唐南卓《羯鼓录》记乐工李琬语:“夫曲有不尽者,须以他曲解之,方可尽其事也。夫《耶婆色鸡》当用《枝急通》解之”。担负着“解”的曲体功能的曲段便是“解曲”。它在曲体结构上担负情绪转换、形成对比的音乐功能。“以他曲解之”是其重要特征。

3)“犯调”

犯调又称“犯声”,指在乐曲的发展中同宫的调式变换,即调高不变而调式产生变化。犯调是唐代器乐曲演奏中较常见的音乐技法。元稹《何满子》诗句有“犯羽含商移调态,留情度意抛管弦”,其所谓“调态”,当指《何满子》一曲中同宫商羽调式的相犯。“犯羽含商”的实例可参照今存唐陈康士琴曲《离骚》开首乐段。宋人陈旸《乐书》中也记“明皇时乐人孙处秀善吹笛,好作犯声,时人以为新意而效之。”

“犯调”在唐歌舞音乐中亦存在。据陈旸《乐书》,“乐府诸曲自古不用犯声,以为不顺也。唐自天后未,《剑气》入《浑脱》,始为犯声之始。《剑气》宫调,《浑脱》角调;以臣犯君,故有犯声。”理解唐歌舞大曲中的“犯声”,或可与大曲中“解”的曲体结构联系起来看待。

4)八十四调与二十八调理论

隋唐时期的“八十四调”理论,有《隋书》所载隋音乐家万宝常与郑译的理论。《隋书》中有关万宝常的记载称他撰写《乐谱》六十四卷,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四律,变化终于一千八百声”等乐律理论。万宝常潜心于音律,并精通各种乐器,其理论是富于实践性的。

《隋书》记载郑译受到龟兹乐人苏祗婆“五旦七调”理论的启发,对其“五均以外,七律更无调声”尚不满足,“遂因所捻琵琶弦柱,相饮为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

隋唐燕乐二十八调,在《唐书》、《乐府杂录》、《宋史》等史籍中均有载录。它是在宫廷燕乐演奏活动中形成的宫调系统。其理论观念既承用了相和歌清商乐中的传统宫调观念,又吸收了西域传入的、主要是龟兹乐的乐
调观念。《隋书·音乐志》所载苏祗婆“五旦七调”琵琶乐调理论可作为理解燕乐二十八调四宫七调理论的参照。


为您推荐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1、取法乎上    语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历史悠久,所以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也较多。而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才出现,从事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对人类语音的研究,音乐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语言学有很大..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1、腔词关系   人们认识到语言音韵对音乐的影响由来以久,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可以说目前还是最为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着作,杨氏总结了二者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明了语言音韵影响音乐的三个方面。..

在音乐内容方面

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

音乐审美中音响的基本属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音响是指音乐音响。音乐是有赖于振动这一物理现象而存在的,但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一定是音乐,音乐要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形成。具备了基本的要素之后,音乐音响才能成为组织音乐的重要部分。这些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