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理论

1)音乐思想

欧阳修(1107~1072 年)谈琴乐审美,认为无论是纯古淡泊的意绪,还是幽深思远、忧患怨刺乃至悲愁感愤的情感,都能以平和的琴声或表现其平和心境,或疏导郁结、抒发忱思,最终都可以藉琴乐自身谐和的本质使心归之于平和。周敦颐(1017~1073 年)提出的“淡和”审美观,主张人心的平和无欲,他说“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拜。”与此相关,他极力排斥民间音乐,认为其“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强调音乐审美的“淡和”准则。朱熹(1130~1200年)基本上延承传统儒家思想,强调以音乐“去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怨之邪心”,认为音乐以其“自然之和”、“自然之节”体现了“中和之德”。其音乐思想带有其理学思想的深刻烙印。

在涉及到具体的音乐词曲关系问题上,结合当时的音乐创作实际经验,沈括(1031~1095 年)、郑樵(1104~1160 年)等人都提出一些极有价值的思想。沈括认为音乐的曲调所表现的情感应与歌词的情感内容相对应,主张
“声词相从”,反对填词中“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调”。郑樵提出的“应知古诗之声为可贵也”突出了歌诗作品中音乐曲调感情表现的重要性。他甚至提出“与其达义不达声,无宁达声不达义”这样的见解,反映了重视音调以情动人的审美作用,这是一种促使人更为看重乐曲声调的审美价值与功能的美学倾向。

随着世俗音乐的广泛发展,宋代音乐思想中产生了有关“雅”、“俗”问题的多种认识。张知白、房庶从音乐表演形式本身就在不断丰富发展的事实,说明不必去求古乐,而当时教坊中所奏的音乐,也未必都是“淫声”,在宋人经常表现出的稽古保守思潮中,他们能大胆肯定今乐,并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音乐上的创新,是很可贵的。郑樵从《诗经》的“风”、“雅”、“颂”出现的先后次序谈到,先有民歌,然后才有文人创作的歌曲与赞颂祖先的歌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积风而雅,积雅而颂。”他肯定了民歌是其它歌曲创作的基础,并已接触到历史上以俗入雅的音乐文化现象,其现实意义就在于他肯定了当时世俗音乐的自身文化价值。

2)蔡元定“十八律”理论

南宋乐律学家蔡元定(1135~1198 年)在三分损益十二律制的基础上,又提出增加六个比本律高一个古代音差(24 音分)的变律(即变黄钟,变太簇、变姑洗、变林钟、变南吕、变应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三分损益十二律各均“旋相为宫”建立七声古音阶的问题。但这种调整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仍有自身的局限。


为您推荐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1、取法乎上    语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历史悠久,所以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也较多。而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才出现,从事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对人类语音的研究,音乐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语言学有很大..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1、腔词关系   人们认识到语言音韵对音乐的影响由来以久,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可以说目前还是最为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着作,杨氏总结了二者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明了语言音韵影响音乐的三个方面。..

在音乐内容方面

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

音乐审美中音响的基本属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音响是指音乐音响。音乐是有赖于振动这一物理现象而存在的,但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一定是音乐,音乐要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形成。具备了基本的要素之后,音乐音响才能成为组织音乐的重要部分。这些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