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清商乐与北朝乐府民歌

两晋南北朝期间,战乱频繁,朝代更迭,随同社会的动荡变异、民族迁移的交往扩大,外族、外域的音乐文化同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广泛交流,在音乐史上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清商乐是秦汉传统音乐的余脉,曹魏政权始设清商署,实为乐府变体。晋室东渡后,这些“中原旧曲”与南方音乐互为交流,使清商乐成为包括前朝传下来的相和歌、鼓吹曲,以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的总称,是当时南方乐府民歌的代表。

吴歌是东晋以来采自江南一带的民歌。“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隋书·音乐志》)。吴歌以男女赠答情歌为主,结构通常为五字一句、四句一段的分节歌或长短句,曲尾常有用虚字唱出的衬腔,称为“送声”,如《子夜》曲终以“持子”送曲,《凤将雏》以“泽雉”送曲等。它的伴奏乐器常用箜篌、琵琶、篪、笙、筝等。西曲产生于荆、郢、樊、邓(约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一带,内容多反映商妇估客生活,句法结构除五言和长短句外,还有四言和七言的。西曲中有属集体歌舞的舞曲,舞者八至十六人不等,音乐上常用“送和声”。它不一定是虚词,可能由众人齐唱,如《那阿滩》的和声为“郎去当何还”,含义明确。有些西曲的“和声”部分相当长大,类似副歌。倚歌是西曲中的一种,用铃鼓和管乐器舞曲,有时还衔以舞曲,风格比较豪爽奔放。相和大曲在此期间演化为清乐大曲,开头由器乐演奏的“四部弦”或“八部弦”;中间有用器乐伴奏的歌唱,并每段歌唱结尾都有“送”的“送歌弦”;结束部分还有器乐演奏的段落。称为“契”或“契注声”。自南北朝后,民间乐府歌曲中广泛运用清乐音阶,它的半音位置在三四度与七八度之间,七声音阶各音分别称作: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

北朝民歌的歌词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题材远比南方民歌广泛,大多反映战争及人民的苦难,为北方的芜、鲜卑及汉族人创作。《木兰辞》是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热情歌唱了代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北魏时鲜卑族统治者在宫中常命宫女歌唱“真人代歌”,又称“北歌”。“上述祖宗开墓之所由,下及群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晨昏歌之”(《魏书·乐志》)。这种类似民族史诗的民歌用丝竹伴奏,也有用箫鼓的,是鼓吹乐的一种,梁陈时流行于南方,称之为“代北”。

为您推荐

旋法旋线:旋法多变复杂,旋线起伏纷呈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音域较为宽泛,

  表3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旋法旋线特征   民歌类别歌例音域特点上下行特点跳进特点旋线特点唱火歌烧火歌音域不宽,低音较低,音高不高。低音到高音的跨度只是纯4度、纯5度。用音主要为大2度、纯4度、大3度。旋律下行..

节拍节奏:形成了多样性与复杂性兼具的特色亮点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所使用的

  表4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节拍情况   有效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2/4拍2124.424.424.43/4拍1922.122.146.52/4拍3/4拍组合的变换拍1517.417.463.93/8拍1315.115.179.03/8拍6/8拍组合的变换拍12141493.0其..

曲式结构:“板式变化体”结构为主,多样性曲式结构为辅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

  此外,随着生活的多样性,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曲式结构也呈现出多样性。一段体曲式的民歌即是其中之一,这种类型的火把节民歌中,可以见到由两句、三句、四句或更多乐句组成的不同结构,但以上下句和“起承转合”的四乐句..

安庆民歌展望

安庆民歌传承现状

  (一)措施与方式   安庆民歌音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继承为主要形式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如民间婚丧嫁娶时具有安庆传统特色的吹拉弹唱,安庆民歌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孔雀东南飞》,有着浓郁地方人文特点的安庆..

借鉴期――东晋至南北朝时期

   东晋时期自净土宗音乐在庐山东林寺创始以来,历经东晋和南北朝以来,佛教净土宗音乐在东林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佛教净土宗音乐在江西乃至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就有初创意义,尤其是为净土宗音乐在唐宋时期的汉化(有学者称..

形成秦派二胡和江南二胡的民歌因素

  民歌音乐对于二胡艺术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的,很多地方经典的民歌作品被改编为二胡曲,还有很多二胡音乐在创作中所使用的音乐素材亦是源于当地的民歌。   秦派二胡代表作品中有很多作品和当地的民歌有着直接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