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民间曲子与诗乐

隋唐时南北重新统一,社会安定及经济的繁荣,为音乐艺术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统治者在文化上较少保守思想,广泛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兼容并蓄,更使音乐达到了一个发展高峰。

产生于隋代,和汉魏以来的相和歌、清商乐一脉相承的民间曲子,最初流行于农村乡间。这些大凡在山野田间劳动及休息时所唱的如船歌、劳动号子、风俗性歌舞,被人称之为山歌。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行》中曾记叙道:“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可见各为“竹枝”的山歌是边舞边唱,有乐器伴奏,并用同一曲调即兴编词,以谁唱得多为胜。从诗人皇甫松仿作的《竹枝歌》来看,当时这种山歌句中,句末常加“竹枝”、“女儿”等衬声作为和声。

中、晚唐隋商业经济的兴盛,山歌流向城市,经艺人加工改编而成“里巷歌谣”,成为城市小曲,又叫曲子。曲子在酒楼歌榭的广泛流行,逐引起了乐工、商人、文人及僧侣的兴趣,并吸引着文人也纷纷参加到曲子创作中去。当时除文人为民歌小曲填写新词以供艺人演唱外,也常由乐工或民间艺人选文人诗词重新配曲演唱的“度曲”。民歌曲子推动了诗人的创作,诗人的创作又促进了民间曲调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唐代歌曲艺术的高度繁荣,诗人的诗作,由于入乐歌唱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往往一首好诗,如李益、李贺的诗,“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碧鸡漫志》)。

诗歌被入乐演唱的著名歌曲中,有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清明》、刘禹锡的《竹枝歌》、王之焕的《凉州词》、王维的《阳关曲》、《陇头吟》、柳宗元的《渔翁》等。有的作为民歌在民间长期流传,有的则被琴家所吸收,以琴歌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其中尤以王维为送一位西出阳关服役的友人而作的七言绝句《阳关曲》,因以情景交融手法抒写了依依惜别的哀怨情绪,成为当时及以后人们送别朋友经常演唱的一首歌曲。

为您推荐

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概念和特征、历史概况及现状

  (一)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概念和特征   民族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源于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它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或民曲,是指在民间形成并..

详细的划分尤为困难。我们民族音乐的分类,按体裁形式基本分为:民间歌曲、

  少数民族的民俗音乐可谓是其中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在上少数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首歌谣,道尽所有事。从简单的生活琐事到民族的信仰与宗教,从四月的山歌传情到最后的喜结连理,从开始的生儿育女到最终的送葬..

河南民间音乐顺应网络时代下的发展形式

  网络时代的到来,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涌现,国外音乐文化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需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保持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特色..

传承与发展河南民间音乐的建议

简述河南民间音乐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考古学研究结果证明,河南民间音乐萌芽可以推至“新石器时代”,假如单从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古老乐器)推断的话,河南民间音乐已经流传了大约有8000年历史。这些扎根于中原人民丰富的生活,辛勤的劳作活动的民间文..

河南民间音乐的现代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代替了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也改变了民间音乐的传播方式,由人民的口口相传到新的音乐载体和媒介的广泛使用,那个阶段民间音乐的热度仍然很高,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新音乐形式..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一)民族民间音乐见证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民族民间音乐是在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代表一个民族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中尤为重要的构成元素。相对于人类文化中文字的产生,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