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的成长

我国戏曲艺术至宋代已达成熟。北宋时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已形成了一种“杂剧”艺术。内容也以滑稽讽刺为主,通常有末尼、引戏、付末、付净和孤五种角色。表演一般由“艳段”、“正杂剧”和“后散段”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杂剧”是比较完整的戏曲,如《裴少俊伊州》、《相如文君》,不但:“歌舞兼备,唱念应对通偏,”而且还有器乐插段。北宋后期在女真人统治的地区出现了与北宋杂剧相似的“院本”。

12 世纪的南宋初期,浙江温州又兴起被称为“永嘉杂剧”,又名“南戏”的民间戏曲,由于南戏留存的几个剧本证明了它已是成熟了的戏曲形式,所以一向被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正式成立的标志。南戏的曲调直接取自当时南方流行的各种民歌小曲——南曲,后来成为明清许多声腔兴起和发展的基础。重要的剧目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乐昌分镜》、《王焕》等。

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的基础上,吸取唱赚、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于金、元间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戏曲形式,因专用北方音乐,所以亦常被称为北曲。元杂剧结构严整,一本杂剧通常分为四折。第一折前或折与折之间还有类似序幕或过场性质的楔子;在音乐上每一折由宫调相同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套曲形式,四折用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元杂剧通常只有正末或正旦一个角色歌
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元杂剧的勃兴与当时蒙古族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有关。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因政治上没有出路,于是借杂剧抒其不平,同艺人合编剧本,甚至同台演出,加速了杂剧艺术的发展,并产生了创作《窦娥冤》、《拜月亭》的关汉卿,《西厢记》的王实甫等一大批优秀剧作家。

宋金元间,我国戏曲已形成了南北戏曲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宛转为主”,“北之沉雄,南之柔婉”,为明清戏曲多样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您推荐

借喜剧艺术的“趣”吸引学生,为音乐课堂生辉

  欢乐是人生意义的计量单位之一,幽默是人类一种智慧的表情,是与命运微笑的和解,喜剧是一门包罗万象、丰富多元的综合表演艺术。喜剧艺术中的“趣”是人们能够从中得到欢乐、得到幽默智慧的重要因素。正因为这个“趣”..

?b喜剧艺术的美,装点多彩音乐课堂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喜剧艺术的美是多姿多彩的。它包括喜剧小品、相声、双簧、曲艺、默剧、杂耍等。它通过运用各种引人发笑的表现方式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语言和台词修饰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用不..

用喜剧艺术的“情”感化学生,升华音乐课堂

  高中音乐的课程目标之一是通过学习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思考并规划人..

视唱练耳在器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个别文艺工作者借人民艺术旗号,虚张声势。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许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针对当下音乐作品存在的“垃圾”文艺,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以积极的作品培育积极向上的文艺审美,通过富有时代气息与正能量的作品感染群众,在追随群众与..

综合艺术

  音乐剧,顾名思义,应为“音乐的戏剧”。但实际上它还融入了大量其他艺术元素。就音乐而言,既有美声又有通俗,既有传统的管弦乐队,又有电声、爵士以及各类混编乐队,舞蹈语汇也是如此,芭蕾、踢踏、迪斯科、现代舞都可融入其..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