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社团与大同乐会

辛亥革命后,在上海、无锡、济南、天津等出现了以古琴和琵琶为主,有时包括昆曲清唱和丝竹乐的演奏社团。如“天韵社”(1911 年)、“今虞琴社”(1934 年)、“德音琴社”(1941 年)等社团。这些社团参加者都为文人、职员和教师。他们在保存、整理和编刊传播传统乐曲、改制乐器、进行演出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工作。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有吴畹卿(昆曲和琵琶等乐器)、王露(琴)、杨时百(琴)、沈肇州(琵琶)、汪煜庭(琵琶)、周少梅(二胡)等名家。这些社团还培养了一批新的演奏人才,如柳尧章、卫仲乐、金祖礼、李庭松、孙裕德、秦鹏章等。这些文人音乐社团主要以自娱和少数人品赏为目的。

在文人音乐社团中,尤以 1918 年创建的“琴瑟乐社”、1920 年改称的“大同乐会”有代表性。它的创建人为郑觐文,大同乐会建立后,曾为刊集旧谱、仿制失传的古代乐器、民族乐器改进制作、培养人才等做有许多工作,并曾演奏过由柳尧章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及《将军令》、《月儿高》、《妆台秋思》等,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因郑觐文以索雅黜俗、尊孔笔古为己任,使大同乐会的活动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潮流不相吻合,所以曾受到了进步文化人士的批判。

为您推荐

刘天华等人对民族器乐的改革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以刘天华(1895——1932)为代表的一代新的民族器乐音乐家,为改进和发扬民族器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刘天华在五四“平民文学”思潮感召下,以“把音..

王光祈对传统音乐的研究

这一时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除了上面所述的专题论文之外,还出现了一批综合性的理论著作,这主要集中在中国音乐史学和律学方面的专著。二三十年代,在..

其他对传统音乐研究的论著

除王光祈外,进入本世纪后有不少学者以现代人的新思维新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研究。 1916 年,萧友梅以《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在德国获得了莱比锡大学的..

西方音乐的早期传入

学堂乐歌的萌生与兴起

学堂乐歌活动萌发于 1898 年维新变法运动。中国在 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维新变法,主张效法日本,输..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中卓有贡献的是沈心工、李叔同和曾志忞。 沈心工(1870—1947)自 1901 年起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任教,执教二十 七年。他于 1902 年赴日考察教育期间。受日本学校普及..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这一时期的学堂乐歌,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新知识分子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改良国家、实现民主共和的主张,以及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