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中卓有贡献的是沈心工、李叔同和曾志忞。

沈心工(1870—1947)自 1901 年起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任教,执教二十
七年。他于 1902 年赴日考察教育期间。受日本学校普及乐歌的启发,在留学生中发起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并创作了第一首乐歌《兵操》。1903 年回国后竭力提倡乐歌活动,他不仅在本校及务本女塾、龙门师范、沪学会等处教授、推广乐歌,并偕同务本女塾创办人吴畹九在 1904 年主办“乐歌讲习会”,教授乐歌制作方法,对乐歌活动在各地的开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他还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共三集,1904—1907)、《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1912)、《民歌唱歌集》(共四集,1913)和《心工唱歌集》(1936)等。由于沈心工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有较深的观察和了解,所以善于通过儿童所熟悉的事物,向他们灌输爱国、民主、文明、科学等进步思想。他所编的歌词浅而不俗,形象生动,所选曲调适合儿童的特点,词曲结合贴切,易于上口,因此他的乐歌如《兵操》、《赛船》、《竹马》、《铁匠》等,在当时的中小学生中十分流行。沈心工也有自创曲调的乐歌,其中以《黄河》影响较大。黄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曾评价道:“这个调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制学校歌曲有此气魄,实不多见。”

李叔同(1880—1942)是一位艺术大师,在美术、音乐、书法、篆刻、诗词及戏曲、戏剧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1905 年至 1910 年曾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并辅攻音乐。1906 年在日本独自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刊载了他绘制的“乐圣比独芬像”和撰写的《乐圣比独芬传》。归国后先后在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从事美术、音乐教学工作,培养了一些优秀人才。1918 年出家为僧,号弘一,法名演音。李叔同编有《国学唱歌集》(1906),1990 年出版的《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收有他编写的共 76 首乐歌。他的乐歌大部分为咏物写景的抒情歌曲,由于他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所以他所作的乐歌,文辞秀丽,富于诗情画意,意境深远,韵味醇厚,歌唱起来流畅自如,词曲结合几乎不露填配的痕迹,其中像《送别》、《忆儿时》、《梦》、《春景》、《西湖》等,至今为我国青年学生和知识界所喜爱和传唱的作品。他的少数创作歌曲,如《春游》(三部合唱)等,也因具有优美清新的意韵而广为流传。

乐歌活动中在音乐理论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曾志忞(1879—1929)。他的《音乐教育论》是早期较有深度的探讨如何发展中国音乐教育的论文,并在《醒狮》杂志第一至三期(1905、10—1906、4)发表了我国第一篇介绍西洋和声知识的《和声略意》。并与高寿田、冯亚雄等人合作,于 1907 年创办上海贫儿院音乐部与管弦乐队。1914 年出版了由高寿田译述,曾志忞校订的《和声学》,被教育部审定为师范学校中学教科书,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和声教科书。

为您推荐

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及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1919 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它掀起了批判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的热潮,使中国新兴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

“五四”时期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各种主张

在“五四”新文化思潮异常活跃的时代背景下,随新兴音乐文化逐步发展,对于如何发展中国音乐,当时提出了众多的主张。一种主张认为中国民族音乐在科学性、艺术水平和发展程度..

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

在“五四”以后的早期音乐创作上较有影响的主要有萧友梅、赵元任的黎锦晖等人。 萧友梅(1884—1940)1901 年曾赴日攻读教育学及钢琴,1912 年又赴德先后就学于莱比锡音乐院、莱比锡..

以国立音专为中心的专业音乐创作

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贡献

在三十年代的专业音乐发展中贡献最大是黄自(1904—1938)。黄自在中学期间就自习中西音乐。1924 年赴美留学,先后于欧伯林大学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1929 年学成回国..

青主的音乐思想

三十年代在音乐美学理论上有突出建树并产生社会影响的,是青主。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早年曾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后赴德学法律,并旁攻钢琴及作曲理论。1922 年回国,是大..

左翼音乐运动的崛起

1930 年 3 月,在中国共产党白区文化界组织的联络下,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其后成立了“剧联”等八个左翼文化联合组织,并不久就扩大到了北平、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