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

在“五四”以后的早期音乐创作上较有影响的主要有萧友梅、赵元任的黎锦晖等人。

萧友梅(1884—1940)1901 年曾赴日攻读教育学及钢琴,1912 年又赴德先后就学于莱比锡音乐院、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恩音乐院,研习音乐及教育。 1919 年回国后先后主持、并任教于北大音乐研究会、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及北大音乐传习所,1927 年又创办了国立音乐院。他为创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不仅惨淡经营,日理校务行政工作,还亲自教学,编有乐理、和声及唱歌、钢琴、小提琴等多种教科书,并著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论著及论文,对中国音乐的现状及如何改革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的音乐创作主要为描写自然景物和学校生活的抒情性歌曲,大多是独唱形式,也有三部合唱等,如《新雪》、《问》、《晚歌》、《南飞之雁语》等,这些作品大部分收在《今乐初集》(1922)、《新歌初集》(1923)和《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三册,1924—1925)中。萧友梅的这类作品词曲结合自然,结构严谨,表现含蓄,部分声乐作品也反映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抒发爱国热情的歌曲,大多散见于报刊杂志,如民国初期被选为国歌
的《卿云歌》及《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等,这类歌曲多为齐唱或合唱的进行曲,音调铿锵有力,慷慨悲壮。萧友梅的器乐作品有在德国创作的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引》及回国后所作的乐队曲《新霓裳羽衣舞曲》等。萧友梅的创作在风格和和声配置上基本按德奥古典音乐的写法,织体也很简单,有的作品拘谨平庸,缺少独创性,但就当时尚处于选曲填词为主的乐歌水平而言,他的创作具有历史性的开拓意义。

在二十年代声乐创作上有广泛影响并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独创性的是赵元任(1892—1982)的作品。赵元任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美期间曾业余自学音乐,并进行尝试性音乐创作。他作于二十年代的《劳动歌》、《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听雨》及合唱《海韵》;三十年代的《江上撑船歌》和为影片《都市风光》作的插曲《西洋镜歌》,以及四十年代迁居美国后根据明代民谣谱曲的《老天爷》等,都曾广泛流传。赵元任陆续发表的四十多首歌曲和一些钢琴小品,大部分收于他的《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和《民众教育歌曲》(1930)。

赵元任富有音乐素养,又在语言学上具有深厚造诣,他的声乐作品将语言研究和音乐创作相结合,根据中国语言的特殊规律,并吸取传统昆曲音乐的配法,归纳出了一个大概的乐调配字调的原则,从而使他的作品词曲结合得非常贴切,旋律又自然流畅。同时他在创作中十分重视民族风格,在研究各地方言的同时,大量收集民间音乐,并用以作为音乐创作素材,无论是民歌音调,还是戏曲曲艺音乐中的朗诵调,中国古诗的吟哦调等,在他的创作中不但运用自如,并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赵元任的声乐创作还十分重视思想感情的表达,对特定情景常采用细致周到的特殊处理,并敢于突破一般作曲常规,从而显得新颖独到而又不奇异怪诞。此外,他在转调、和声、对位等西洋作曲技巧与民族风格的结合上也作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包括如何积极发掘钢琴伴奏在作品中的陪衬及作为相对独立的音乐形象与作品整体有机统一的作用等方面,都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他的作品广受欢迎,除在音乐创作上具有较高的水平外,也与他大多采用当时的白话新体诗进行创作,体现了“五四”时期进步思潮不无关联。

黎锦晖(1891—1967)在二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黎锦晖在“五四”期间积极投入了提倡“美育”、改造普通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活动,并由此认识到“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儿童“习演歌剧可以借此训练儿童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同时“学校演歌剧对于社会教育也有裨益,可以使民众渐生尊重一切艺术的心情”。

他从二十年代初起,先后作有儿童歌舞表演曲二十四首,儿童歌舞剧十二部,绝大部分由自己编脚本、写歌词和作曲。

他的作品如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小小画家》等,不仅题材生动、文字通俗、语言优美,十分符合儿童的生活情趣和心理特点,而且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反封建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在音乐上,他十分注重通俗易唱和民族风格,早期作品常采用广为流传而又适合儿童歌唱的民间曲调,在之后自创的曲调中,也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间特色,并在词曲结合上讲究声调准确、曲调单纯流畅而又富有律动性,使儿童通过歌唱舞蹈正确地朗读国语。同时,黎锦晖还吸取西洋音乐艺术的一些手法,注意儿童歌舞剧中不同人物音乐形象的
个性化刻划,以获得戏剧性的效果。尤其在他的《小小画家》中,无论是聪明活泼、天真顽皮的小画家,慈爱亲切而又急于望子成龙的母亲,还是头脑冬烘迂腐刻板的私塾先生,音乐形象都性格各异;同时作者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全剧音乐作了相应的戏剧性展开,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在不同场合各自感情变化和神态语气。黎锦晖的这些创造性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其儿童歌舞剧已具歌剧雏形,对之后的新歌剧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五四”时期还有一些反映当时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抒情歌曲。如陈啸空为郭沫若同名诗剧写的插曲《湘累》,以及为古代歌颂民族英雄的诗词配乐的歌曲如白宗魏谱曲的《木兰辞》、杨荫浏用古曲填配的岳飞的《满江红》等,也深受人们喜爱,影响广泛。

“五四”时期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传播,世界上的革命歌曲也传到了中国。从 1920 年起《国际歌》就开始被介绍到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配有曲谱的译文,为瞿秋白所译配,发表在《新青年季刊》第一期(1923年 6 月)。现今传唱的《国际歌》是同年萧三和陈乔年在莫斯科根据法文和俄文对照,重新译配的。这时期流行的外国革命歌曲还有《少年先锋队歌》(又名《青年近卫军》)、《同志们勇敢前进》(又名《光明赞》)、《华沙工人歌》和《红旗歌》等等。这些歌曲有的被翻译成中文,有的还先后改填上新词。它们对我国的革命斗争和新兴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四”以后,一种受西方音乐文化及其专业教育影响,以审美及自由创造精神为宗旨的新兴音乐文化在中国兴起。它同我国传统的以同政治紧密相连,把按曲填词为主要方式的音乐形态,显然从观念到具体的实践手段,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为您推荐

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贡献

在三十年代的专业音乐发展中贡献最大是黄自(1904—1938)。黄自在中学期间就自习中西音乐。1924 年赴美留学,先后于欧伯林大学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1929 年学成回国..

青主的音乐思想

三十年代在音乐美学理论上有突出建树并产生社会影响的,是青主。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早年曾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后赴德学法律,并旁攻钢琴及作曲理论。1922 年回国,是大..

左翼音乐运动的崛起

1930 年 3 月,在中国共产党白区文化界组织的联络下,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其后成立了“剧联”等八个左翼文化联合组织,并不久就扩大到了北平、武..

聂耳的音乐创作

其他左翼音乐家的创作与活动

左翼音乐运动中的创作除聂耳外,任光、张曙等人的作品也具有广泛的影响。任光(1900—1941)早年留法学习钢琴整音技术以及作曲,1928 年回国后任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三十年代..

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由于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随着 1935 年“一二·九”运动兴起及到 1937 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的爆发,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逐渐形成了全民性的热潮,音乐界的各方..

抗日救亡歌曲创作

在全民抗战的热潮中,歌曲作为宣传群众、鼓舞士气、团结民心的最直 接最有力的形式,自然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音乐体裁,不仅使众多的爱国音乐家们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创作,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