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歌曲创作
在全民抗战的热潮中,歌曲作为宣传群众、鼓舞士气、团结民心的最直
接最有力的形式,自然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音乐体裁,不仅使众多的爱国音乐家们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创作,而且一般业余音乐爱好者们也写出了不少好作品,从而使抗战歌曲获得了巨大的丰收。
抗战歌曲中数量最多的是直接号召人民奋起抗日和正面表现军民抗日斗争的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如孙慎的《救亡进行曲》、孟波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吕骥的《武装保卫山西》、贺绿汀的《全面抗战》、江定仙的《打杀汉奸》、张寒晖的《游击乐》等,这些歌曲在音乐表现上虽各有特点,或深沉稳健,或慷慨激昂,或豪放粗犷,但一般多为行进曲形式的齐唱歌曲,并含有呼唤或呐喊的音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像贺绿汀的《保家乡》、张寒晖的《去当兵》等群众歌曲,则是采用民歌风味的曲调,在通俗的音乐语言和亲切的口吻中向群众宣讲抗战道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不断发展,群众歌唱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型合唱曲的创作得到发展,并日益受到大众的欢迎,如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垦春泥》,刘雪庵的《流亡三部曲》,江定仙的《为了祖国的缘故》,陈田鹤的《巷战歌》,夏之秋的《歌八百壮士》、《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沙梅的《打回东北去》,舒模的《军民合作》等,特别是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曾广为流行,反映了在群众歌咏活动广泛普及并提高的基础上,大众由习惯于传统的单音音乐的审美趣味开始向复音音乐转移的客观现实与可能。
这一时期产生的不少抒情性歌曲同样激发着人们爱国抗战的热情,像《五月的鲜花》(阎述诗)、《松花江上》(张寒晖)、《长城谣》(刘雪庵)、《故乡》(陆华柏)、《嘉陵江上》(贺绿汀)及《思乡曲》(夏之秋)等,都是感情真切,激动人心的优秀之作,这些歌曲往往在对烈士悼念或沦亡的家乡的怀念中,不失愤怒和复仇的决心,在诸如《长城谣》、《故乡》、《嘉陵江上》等抒情歌曲中,更通过结构、音调、节奏的对比手法,使悲伤、痛苦和激昂、仇恨的多种情感表现交织发展,从而在音乐上获得了戏剧性的效果。此间还产生了不少儿童歌曲,如麦新的《马儿真正好》、吕骥的《小队伍》、贺绿汀的《谁说我们年纪小》等,把儿童日常生活、思想感情同抗日救亡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塑造了抗战中的儿童天真活泼而又勇敢无畏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