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的国统区音乐创作,基本上以要求坚持抗战、反对卖国投降,要求民主自由、反对法西斯统治为中心主题。它们广泛地反映在各类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解放区音乐的影响和音乐家们对民间音乐的认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对国统区的音乐创作风格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歌曲创作仍占据了重要位置,其中第一类为抒情歌曲,由于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反共,爱国的音乐家不得不通过曲
折迂回的方式抒发爱国情怀和抵御外侮的要求,于是产生了像夏之秋的《思乡曲》,舒模的《无家别》这样的抒情歌曲。
第二类是反映国统区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歌曲。如孙慎的《农民苦》、嘉工的《他们不要瞎子去当兵》、舒模的《王小二过年》、宋扬的《菜里少放一点盐》及《苦命的苗家》,以及灾人的《怎么过得下去》等,都在民间风格的音调中,以受害者自身的口吻对黑暗社会进行了控诉。
第三类是在国统区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风格的讽刺歌曲,如宋扬的《古怪歌》、《破桌子》、费克的《五块钱》、《茶馆小调》、杜鸣心的《薪水是个大活宝》、舒模的《黄鱼满天飞》、《滚你妈的原子弹》、《你这个坏东西》,以及桑桐的《狗仔小调》等等,都以诙谐戏谑的音调从各个侧面揭露和讽刺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社会黑暗。
第四类是正面反映爱国民主斗争的群众歌曲,大多采用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昂扬挺拔的音调。代表作品有卢肃的《团结就是力量》、孙慎的《民主是那样》、舒模的《跌倒算什么》、肖索的《起来!把美军赶出去》等,其中以《团结就是力量》和《跌倒算什么》最为流行,在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广泛传唱。后者还被狱中的革命战士改填词为《坐牢算什么》。
第五类是反映对解放区、新中国无限向往的歌曲,如菩萨(罗忠镕)的《山那边哟好地方》、任策的《唱出一个春天来》、胡均的《自由幸福的新天地》、陈良的《春之歌》、舒模的《大家唱》,以及希望保卫解放区的《别让它遭灾害》(董源)、迎接光明、欢呼解放的《太阳一出满天红》(庄严)等等,这类歌曲大都明朗欢快,活泼喜悦,表现了国统区人民对自由、民主的新生憧憬、渴望的热烈感情。许多新民歌和民歌改编曲,也都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上述的题材内容。
国统区的大型合唱作品这一时期也涌现不少优秀之作。三十年代末曾出现过陈田鹤的清唱剧《河梁话别》、郑志声将岳飞作词的《满江红》配以管弦乐伴奏编写的大型合唱曲,陆华柏的《汩罗江上》,以及谭小麟选用文天祥诗篇写的无伴奏合唱《正气歌》等,这类作品多借古代爱国诗词及题材,在苍凉豪壮的气魄中寄寓了曲作者的爱国热情。
抗战后期,较有影响的大型合唱作品有舒模、孙慎、费克等为瞿白音等长篇诵唱诗《岁寒曲》所作的一组歌曲。该作品具有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特点,音乐悲壮惨烈,描绘了 1944 年国民党军队湘桂大溃退中人民遭受劫难和英勇斗争的壮烈篇章。汪秋逸的无伴奏合唱《江南三部曲》也是艺术上较有特点的作品,作品前两部分《淡淡的江南月》、《烟雨漫江南》音乐恬静优美而略带忧伤,和声和谐而富于意境,充满了对家乡故园真挚的思念之情,第三部分《夜里梦江南》则以轻快明朗的进行,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美好企冀。
四十年代中后期,还出现了石林的《黎明大合唱》,以及林苗的《歌谣组曲》,唯民、叶子良等的《天乌地黑》联唱,李凌的《南洋伯返唐山》组歌,以及马思聪的《抛锚》、《民主》、《祖国》、《春天》四部大合唱等。《歌谣组曲》、《天乌地黑》和《南洋伯返唐山》,均以揭露、控诉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社会黑暗为内容,都是民歌联唱类型的中型声乐作品,特别是《南洋伯返唐山》由广州方言歌曲联唱,庄谐有致,曾在海外华侨工人中流行。马思聪的四部大合唱都采用大型声乐套曲形式,除《抛锚》揭露国民党统治的腐朽没落外,其余三部均反映了人民向往光明,迎接新中国的来临,并采用了陕北民歌和鄂郿调作为音乐素材,在《春天》第三乐章最后还运用了《义
勇军进行曲》象征解放大军的胜利挺进,但在艺术上总的来讲还不够纯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