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整风”前后的解放区音乐生活概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共开辟了遍及全国十多个省份的解放区。延安作为全国解放区的指导中心,也直接领导着解放区的音乐活动。为了适应全面抗战的需要,解放区从三十年代末开始,即开始了与现实斗争和群众音乐活动密切结合的音乐文化建设,特别是 1942 年延安文艺整风以后,广大音乐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认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推动群众音乐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革命音乐活动,在进入解放战争以后,随着人民军队的胜利挺进和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中国新兴音乐文化的主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十年代后期,延安所在陕甘宁边区,群众性音乐活动就开展得非常活跃,边区军民发扬工农红军革命音乐的传统,经常展开群众性歌咏活动,广设群众性文艺组织,当时的延安曾被誉为“歌唱的城”。

三十年代末,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和革命音乐工作者纷纷来到延安。为进一步推动解放区的文艺运动,培养一支革命的文艺队伍,1938 年 4 月 1 日,由毛泽东、周恩来等提议,创办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鲁艺的音乐系在学校“培养抗战艺术干部”、“创造新中国艺术”的基本办学方针下,确定的主要教学任务为:研究进步的音乐理论与技术;培养抗战音乐干部;研究、继承并发扬中国音乐的遗产;推动抗战音乐的发展;组织领导边区一般的音乐工作。为了适应战争环境,音乐系采用短期培训的方式。第一、二期实行在校学习六个月、中间外出学习三个月的“三三制”,后改为“四四制”,即分初、高级班,各学习四个月,初级班毕业后可出外工作也可进高级班继续学习。由于学员一般都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教学上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所以在短期内鲁艺音乐系就培养出了不少革命音乐干部,并在分赴延安、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大后方工作后成为音乐运动的领导骨干。

除教学外,鲁艺音乐系先后成立了民歌研究会(1941 年更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理论作曲研究会、音乐工作团、大合唱团、小合唱团、鲁艺乐队等组织。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创作和演出活动;在艰苦的条件下,还制作乐器;并到农村、部队及“抗大”、“女大”等机关、学校教课、辅导;而且为“边区音乐界抗敌协会”、“延安作曲者协会”(后改为“边区作曲者协会”)等组织的建立,《歌曲月刑》、《边区音乐》、《星期音乐》、《民族音乐》等油印刊物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鲁艺音乐系为发展解放区的音乐教育事业也起了重要的作用,1939 年,由鲁艺音乐系部分师生,在晋察冀解放区组建了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1941 年协同延安留守部队兵团建立了“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后又建立了延安、陇东、鄜县等三个分校等,为了更多地培养和输送革命音乐人才,推动群众性音乐活动作出了贡献。以延安鲁艺音乐系为首,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各解放区也设立了许多音乐教育机构,如晋察冀豫解放区的“民族革命艺术学院”和“鲁迅艺术学校”,华中解放区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在群众性音乐
活动广泛开展中,各解放区从军队到地方,建立了众多的文艺社团和协会, 1941 年后撤至苏北解放区的新安旅行团也积极开展了活动。

1941 年至 1942 年间,由于解放区的一些音乐工作者中追求“关门提高”,热衷于搞大作品,延安鲁艺还曾有人要求“正规学制”,一度出现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文艺界其他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问题。针对这些情况,中共中央于 1942 年 5 月 5 日至 23 日,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由此发动了文艺整风运动。解放区的音乐工作者通过学习和讨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认识到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抗敌协会当即决定发动面向边区群众的创作运动和“开展广泛的工农兵群众歌咏运动”;鲁艺院长周扬在《艺术教育的改造问题》中,也提出了“必须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艺术教育方针,即根据当时“迅速而广泛地展开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要求。教育必须解决“艺术应当如何与广大战争、广大农村、广大民众结合”的根本问题。同时在《民族音乐》杂志上对所谓的“近二三年来”的“无原则的合唱主义”,作为“脱离群众的提高”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延安文艺整风以后,解放区的音乐活动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它的主要标志,就是鲁艺师生走出学院这个“小鲁艺”,投身到人民群众这个“大鲁艺”中去,并于 1943 年春节后兴起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以及秧歌剧创作的热潮。

为您推荐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1、取法乎上    语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历史悠久,所以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也较多。而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才出现,从事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对人类语音的研究,音乐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语言学有很大..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1、腔词关系   人们认识到语言音韵对音乐的影响由来以久,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可以说目前还是最为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着作,杨氏总结了二者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明了语言音韵影响音乐的三个方面。..

在音乐内容方面

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

音乐审美中音响的基本属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音响是指音乐音响。音乐是有赖于振动这一物理现象而存在的,但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一定是音乐,音乐要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形成。具备了基本的要素之后,音乐音响才能成为组织音乐的重要部分。这些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