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间采茶

采茶流行在我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的汉族地区,又称作“茶歌”、“灯歌”、“茶蓝灯”等。明代文献中已有记载,至清代发展得更为完善。清代李调元《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明絙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

采茶的表演形式通常为 1 男 1 女或 1 男 2 女,男的手拿钱尺(鞭)摸拟做扁担、锄头或撑船杆等,女的手拿花扇,模拟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有时也拿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的内容是茶农劳动的全部过程,从种茶、采茶,到制作(炒茶)和卖茶。有的地区在表演过程中也穿插些与采茶无关的小调,并加入民间传说故事,表演者也发展为数人至十数人。

采茶的歌舞形式有三个发展阶段。起初是单纯的“茶歌”,即茶农劳动时唱的歌,包括山歌、号子、小调体裁;后来发展为载歌载舞的“茶灯”,即将茶农的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以茶歌,边歌边舞。这个阶段还吸收了当地其他的民歌和歌舞,例如云南的采茶中融汇有花灯的曲调;以后又发展为有简单情节的小戏。比如赣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小戏。它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并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和广西彩调的曲牌。其表演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要角色,有传统剧目七十多个。
南万诸省的采茶音乐骨架音基本相同,多为 la、do、re、mi 的四声羽调式。茶歌中常有“正采茶”与“倒采茶”之分。“正采茶”的唱词按 1~12月的顺序演唱,曲调抒情、平稳;“倒采茶”的唱词将 1~12 月的顺序倒转来唱,并有大量的衬字、衬词,音乐结构常常非方整性,曲调欢快、活泼。

《倒采茶》的歌词反映出茶农对主顾赊帐的做法以及买者、卖者之间相互信赖的态度。

为您推荐

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概念和特征、历史概况及现状

  (一)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概念和特征   民族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源于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它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或民曲,是指在民间形成并..

详细的划分尤为困难。我们民族音乐的分类,按体裁形式基本分为:民间歌曲、

  少数民族的民俗音乐可谓是其中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在上少数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首歌谣,道尽所有事。从简单的生活琐事到民族的信仰与宗教,从四月的山歌传情到最后的喜结连理,从开始的生儿育女到最终的送葬..

河南民间音乐顺应网络时代下的发展形式

  网络时代的到来,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涌现,国外音乐文化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需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保持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特色..

传承与发展河南民间音乐的建议

简述河南民间音乐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考古学研究结果证明,河南民间音乐萌芽可以推至“新石器时代”,假如单从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古老乐器)推断的话,河南民间音乐已经流传了大约有8000年历史。这些扎根于中原人民丰富的生活,辛勤的劳作活动的民间文..

河南民间音乐的现代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代替了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也改变了民间音乐的传播方式,由人民的口口相传到新的音乐载体和媒介的广泛使用,那个阶段民间音乐的热度仍然很高,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新音乐形式..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一)民族民间音乐见证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民族民间音乐是在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代表一个民族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中尤为重要的构成元素。相对于人类文化中文字的产生,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