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流行在我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的汉族地区,又称作“茶歌”、“灯歌”、“茶蓝灯”等。明代文献中已有记载,至清代发展得更为完善。清代李调元《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明絙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
采茶的表演形式通常为 1 男 1 女或 1 男 2 女,男的手拿钱尺(鞭)摸拟做扁担、锄头或撑船杆等,女的手拿花扇,模拟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有时也拿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的内容是茶农劳动的全部过程,从种茶、采茶,到制作(炒茶)和卖茶。有的地区在表演过程中也穿插些与采茶无关的小调,并加入民间传说故事,表演者也发展为数人至十数人。
采茶的歌舞形式有三个发展阶段。起初是单纯的“茶歌”,即茶农劳动时唱的歌,包括山歌、号子、小调体裁;后来发展为载歌载舞的“茶灯”,即将茶农的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以茶歌,边歌边舞。这个阶段还吸收了当地其他的民歌和歌舞,例如云南的采茶中融汇有花灯的曲调;以后又发展为有简单情节的小戏。比如赣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小戏。它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并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和广西彩调的曲牌。其表演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要角色,有传统剧目七十多个。
南万诸省的采茶音乐骨架音基本相同,多为 la、do、re、mi 的四声羽调式。茶歌中常有“正采茶”与“倒采茶”之分。“正采茶”的唱词按 1~12月的顺序演唱,曲调抒情、平稳;“倒采茶”的唱词将 1~12 月的顺序倒转来唱,并有大量的衬字、衬词,音乐结构常常非方整性,曲调欢快、活泼。
《倒采茶》的歌词反映出茶农对主顾赊帐的做法以及买者、卖者之间相互信赖的态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