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戏曲侗戏

侗戏流行于贵州省从江、黎平、榕江和广西、湖南的侗族聚居区,是在侗族民间说唱形式“嘎锦”(即叙事歌)和“摆古”(说故事)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为二人坐唱形式,后来发展为走唱。

每逢节日,侗族除唱大歌及行歌坐月外,还要唱侗戏。侗族地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业余侗戏班。较大的村寨多在鼓楼附近建一戏楼,无戏楼的则选一宽敞楼房做戏楼用。侗戏的传统剧目有三类:一类题材取自侗族叙事歌的内容,如《珠朗娘美》、《门龙》、《英台》等;第二类是根据民间传说故
事编写的,如《丁郎龙女》、《陆本松》、《雪妹》等;第三类是汉族剧目的移植,如《刘智远》、《李旦凤姣》、《朱砂记》等。

传统侗戏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种脚色。正面人物穿侗族民族盛装,眉心抹一点红,头插白鹤羽毛。丑角在舞台上跳来跳去以活跃气氛。在早期的表演中,演员每唱完一句,便在乐队间奏中绕∞字形回到台中靠后方端坐的“掌本”戏师处,听戏师提词,然后再到台前演唱第二句。传统侗戏不分场次,每剧大体有“表白”(侗语称“摆古”)、“正戏”、“串锦”(又称“串故事”)三个部分。

侗戏的表演具有说唱的特点,注重演唱时的声音宏亮,唱词清晰流畅,动作表情则较简单。因此更确切地说,观众是听戏而不是看戏。

侗戏的主要唱腔是平板和哀腔。平板又称普通调,上下句结构,前有引子、起板,用于叙述。哀腔又称哭调、泪调,由侗族民歌中的“哼歌”演变而成,用于抒发悲伤情绪。此外,有些剧目还使用侗族民歌或汉族民间曲调。

侗戏的主奏乐器是二胡,另外还有牛腿琴、琵琶、月琴、扬琴、芦笙等。

打击乐器只在开台、催台及角色上下场时使用。

补衣歌(悲调)

侗戏《珠郎娘美》

寒风记谱

侗语词意:我俩相好、结成夫妻,老人不欢喜,我们来到这里。寨上没有惯熟的人,村中没有同伴,没有相识的人啊,丈夫啊出去怎么还不转来,丢我一人流泪。

为您推荐

二胡如何更好地为秦地戏曲艺术伴奏

  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秦腔来自民间来自生活。二胡在秦腔音乐伴奏中,需要演奏者不断学习民间音乐文化,具备深厚的民间音乐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准确的把握其弟戏曲音乐风格。伴奏者需要掌握二胡技术技巧,运用二胡运..

戏曲艺术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戏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元素的一大类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现代流行音乐中融入一些戏曲的元素也会发生很多奇妙的反应。   比如说着名的作曲家姚明[4],他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他来说京韵大鼓信..

文化全球一体化给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带来的影响

  文化全球一体化打破了过去音乐艺术和各种艺术文化之间很难逾越的鸿沟,让各个民族之间的音乐带来了更宽更广的交流、互动的机会,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以及碰撞,不断地得以融合,从而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甚至..

戏曲唱腔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对戏曲唱腔音乐的定位

  大家对于唱腔音乐在戏曲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口头评价一般为:音乐是戏曲的灵魂。但经过一系列事实验证并不是这个样子,比如现今只有极少数戏曲院团把戏曲音乐作为专门的戏曲艺术来进行建设。中国不仅大部分戏曲院团没..

开设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专题

  除汉族以外,四川地区还有彝族、羌族、藏族等古老的世居民族。高校每年的新生中也有一部分是本地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些民族有传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审美以及鲜明的艺术特征,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

本土传统戏曲纳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安徽省的戏曲资源丰富,而且戏曲发展历史悠久,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出了当地了风俗习惯和音乐传统,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音乐专业,传统戏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