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笛曲
笛是我国广泛应用于戏曲、曲艺和器乐的吹管乐器。因多以竹子制作,又名竹笛。
笛的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以伴奏昆腔类戏曲而得名的曲笛和以伴奏梆子类戏曲而得名的梆笛。二者在形制、音色和音域上皆有所不同:曲笛较长,
4 2 4
音乐柔和,音域 a1~d ;梆笛较短,音色明亮,音域 d ~g 。
笛以双手横持按孔,以唇、舌控制气息而吹奏。主要演奏技巧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花舌、叠音、历音滑音和打音等。
古代笛谱多已失传。现在民间仍然流行的传统笛曲,是戏曲曲牌和民间吹打乐曲牌,如《柳摇金》、《傍妆台》、《朝天子》、《满庭芳》、《桂枝香》等。1949 年以后出现了许多演奏家,他们有自己的代表曲目,并分为南、北两个流派。概括地说,南笛曲风格典雅,北笛曲风格刚健。
民间艺人冯子存(1904—)是北方梆笛演奏的主要代表人物。他长期从事地方小戏二人台的伴奏。他所整理、改编和演奏的梆笛曲,主要是二人台流传地的河北、山西、内蒙交界地区的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独特的地方色彩,例如《五梆子》、《喜相逢》等。
《喜相逢》原是流行于内蒙的一首乐曲,后来传到张家口北部地区,被戏曲山西梆子和二人台吸收,作为过场曲牌,配合戏中人物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经冯子存编曲的《喜相逢》全曲共四段,是一首变奏曲。第一段是主题。
喜相逢 冯子存编曲
方坤整理
王铁锤记谱
后面三段是主题的变奏,在主要旋律和段式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演奏技巧,力度、速度和节奏均产生了多种变化。例如第二段:
例 117
曲笛的代表曲目有《小放牛》、《鹧鸪飞》等。《鹧鸪飞》原是一首湖南民间乐曲,曾以箫演奏。后由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为笛曲。民间流传的《鹧鸪飞》有“原板”和“花板”两种,二者为母体(原板)和变体(放慢加花)的关系,经改编的笛曲,以花板的再次放慢加花为第一段,然后接快速的花板,前后两段仍是变奏关系。在演奏中,陆春龄以高超的气息控制技巧润饰曲调,通过强弱和虚实的对比,表现鹧鸪在空中时远时近、忽高忽低、飘忽悠然的姿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筝曲
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弦乐器,音箱为长条形,筝面张弦,弦下设筝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汉、晋以前,筝为 12 弦,唐以后为 13 弦,明、清以来 15、 16 弦,以后又增至 18、21、25 弦等。
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通过左手压按筝柱左侧的弦段,可以得到五声音阶以外的音。另外,音乐的润腔和地方风格韵味的体现,也靠左手揉、吟、滑、按的技巧来完成。
筝广泛流传于民间。在不同的地区,筝曲融合当地的民歌、说唱、戏曲音乐,形成了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筝曲流派。另外,朝鲜族的伽耶琴和蒙古族的雅托格,也属于筝类乐器。
筝独奏曲《新开板》是河南筝派代表人物任清芝的作品。任清芝原为民间艺人,从事河南说唱“小调曲子”的伴奏。“开板”原是小调曲子演唱前的开始曲。经任清芝改编后,命名为《新开板》。乐曲清新、风趣、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
例 118
新开板
任清芝演奏
潮州筝曲流传于流广东潮州、汕头地区,以及闽南诸县和南洋群岛一带。与河南筝曲明朗的性格相比,潮州筝曲娴静而幽雅。例 119 寒鸦戏水
3.琵琶曲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乐器中,琵琶因积累了高超的演奏技艺和丰富的曲目而占有重要的地位。琵琶约于公元 350 年左右由印度传入我国北方,公元 551 年又传到南方。早期的琵琶用拨子弹奏,因头部向后弯曲,又叫曲项琵琶。
隋唐时期,琵琶主要用于歌舞的伴奏,后来又为戏曲和说唱伴奏。琵琶独奏曲在唐、宋时代即已流行。
琵琶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小曲通常为 68 板,大曲则是多段曲调的联套。例如《阳春》,是由[飞花点翠]、[风摆荷花]、[一轮明月]、[鲤鱼卷草]、[百鸟朝凤]、[魁星踢斗]、[明珠一串]七段曲调组成。《阳春》的主题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曲牌《八板》的变体:
例 120 阳春
《大浪淘沙》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琵琶曲。第一部分旋律取材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原曲节奏舒缓,曲调平和。阿炳改编后,节奏的安排有较大的对比性和动力感,曲调富于棱角,意境深沉:
例 121
大浪淘沙
华彦钧曲
《大浪淘沙》的第二段是一个过渡性的段落,曲调坚定而急迫。第三部分的曲调是根据苏南民间唢呐曲《将军令》改编的:
例 122
4.二胡曲
二胡是我国广泛流行的弓弦乐器,因有两条弦而得名。它源出于唐末我国北方民族西奚所使用的奚琴。奚琴拉奏时用的是竹片,而不是现在使用的马尾弓。北宋时出现了马尾弓胡琴。明、清两代,胡琴随着戏曲、说唱和民间器乐合奏的繁荣而更加发展。
华彦钧根据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二泉映月》,是一首广为人知的二胡
独奏曲。它是一首变奏曲。通过音乐主题的陈述、引伸和展开,乐曲表达了一个民间艺人历经的挫折、坎坷,以及他始终未泯灭的信仰与追求。
二泉映月
华彦钧曲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