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流行于云南省丽江县的纳西族,是一部以器乐为主,并带有歌、舞的大型传统套曲。其器乐部分属丝竹乐。

关于白沙细乐的来源,当地有许多传说。一说为 13 世纪元世祖忽必烈远征大理,路过丽江,为答谢纳西族土司木天王的热情接待,遂留赠随身所带的蒙古宫廷乐队;一说为纳西族击败普米族的袭击后,人们为庆贺而创作的;还有一说为明朝从南京传去的。根据史料推测,这部音乐很可能是元代蒙古族军队入滇时传至丽江的。近代,白沙细乐多演奏于民间的丧事活动中,有时也用于农历二月和八月的祭祖活动。演奏时,乐手们身着包头、腰带和长袍,类似于蒙古族的装束。

白沙细乐的乐队人数少则 3、4 人,多则 10 人。所用乐器有笛、竖笛、芦管、筝、苏古杜(与元代文献记载的火不思相似,目前除白沙细乐中使用外,还流行于蒙古族)、二簧(两根弦的拉弦乐器)、胡琴。其中笛为主要乐器,在乐队中起领奏作用。

白沙细乐的一些曲目因年久而失传。目前尚存的曲目有《德》、《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赤脚舞》、《弓箭舞》、《挽歌》等。

演奏白沙细乐的艺人是半职业的农民。他们平时务农,遇到丧事时被邀请去演奏。这种丧事活动一般为 3 天,第一天丧家将白纸糊的笼子悬挂于大门前,作为丧事的标志,称作“悬白”,下午献供品、读祭文,并演奏《德》与《一封书》。第二天为“正祭”(祭典),在白天的仪事活动中,乐队演奏《公主》、《一封书》、《德》、《三思渠》、《美丽的白云》,晚上,表演者面向灵台站成一横排,齐唱《挽歌》,然后跳《弓箭舞》、《赤脚舞》、《云雀舞》。第三天为“送灵”,在送葬路上,演奏者走在前面,灵柩随其后,乐队奏《德》和《一封书》等曲,送至半路,乐队便先行返回。

《丽江县志》中描写白沙细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其中《公主哭》被艺人们认为最为伤感。

为您推荐

景颇族的文崩音乐

文崩音乐流行于云南省德宏的景颇族中,是一种器乐合奏。它大约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50 年代由缅甸的景颇族地区传入我国。在较大的景颇村寨,一般都有文崩乐队。每逢年节、婚嫁..

土家族的打溜子

打溜子是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各县的一种清锣鼓形式,俗称“打路牌子”、“打家伙”,多用于民间的节庆喜事,并常在村户之间举行竞赛。 打溜子的乐队由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

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前景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音乐浩如烟海,在这里不可能一一涉及。仅仅撷取一小部分来讲述,已经是丰富多采了。如此众多的民间音乐将面对一个什么样的命运,这是当今许多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