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本是曹操创建的官职名称。东晋、十六国时,后赵有个参军叫周延,在作馆陶地方县令时,因贪污几百匹黄绢被缉捕下狱。为了警戒其它官员,后赵统治者让俳优在宴会上扮演周延,身着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黄绢单衣,别的伶优一见便问:你做的是什么官呀!怎么跑到我们这儿来了?扮演周延的演员立即回答道:我本馆陶县令。边说边故意抖抖身上的黄绢单衣,就为这个(指黄绢),只得到你们中间来了。于是引得赴宴官员的一阵轰笑和嘲弄。从此,优的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①。参军戏是以滑稽诙谐,笑谑讽刺为主。在演出形式上,基本上是两个角色有趣的问答,很有点类似现在的某些化装相声。两个角色的职能也相对稳定:一个是被嘲弄者叫“参军”;另一个是戏弄者叫“苍鹘”。不少戏曲史家都指出:参军戏中的“参军”,相当于后代戏剧中的净;“苍鹘”类似丑。这样,随着参军戏的产生,我国戏剧的“角色”行当也开始出现。后来戏剧中的“净、丑”两个角色,可能就是从参军戏中演变而来的。净、丑两个角色的“插科打诨”,逗乐取笑表演,和参军戏也不无关系。
参军戏又是一种以科白为主的讽刺喜剧。科,指动作;白,指说白。这种形式的戏在唐代已十分盛行。据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诗人元稹在浙东时,有善演参军戏的女艺人刘采春由淮甸入浙,因“善弄参军,歌声彻云”,元稹十分欣赏。并赠以诗云:“新妆巧样画双蛾,幔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皴文靴。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刘采春只要一唱《望夫歌》这支曲子,闺秀少妇及过往行人,莫不为之感动而悲泣。唐代薛能在《女姬》诗中也写道:“楼台重迭满天云,殷殷呜鼍世上闻。此日杨花初似雪,女儿弦管弄参军。”从以上诗句不难看出,唐代的参军戏,不仅有弦管鼓乐伴奏,具有一定程度的载歌载舞表演形式;而且出现了不少专演参军戏的著名演员和流动戏班。同时还出现了专写参军戏的剧作家陆鸿渐等。
①原文见《太平御览》卷569“俳优”。
到晚唐、五代时期,参军戏发展到由多人参加演出,情节也渐趋复杂。不仅流行于宫廷之中,而且也盛行于城市、农村,很受群众的欢迎。由此看来,唐代的参军戏已向戏剧的形成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对后世戏剧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元杂剧、南戏中的一些插科打诨、滑稽表演,都可以从“参军戏”中见到它的痕迹。
除参军戏外,唐代还有各种歌舞戏。如“大曲舞”,就是一种规模较大的音乐舞曲;由宫廷或贵族官僚养起来的梨园弟子的演出也很兴盛,对戏剧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