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杂剧杂剧,最初是“杂戏”、“杂技”的意思,与后来称元人的戏剧为“杂剧”的意思完全不同。宋杂剧是中国最重要的戏剧形式之一。它是
在唐代参军戏和歌舞戏的基础上,糅合其它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滑稽短剧,一般以大曲曲调来演唱故事。
宋杂剧演出时先演一节“艳段”,然后才演出正杂剧。有时在最后还加演一段“杂扮”。所谓“艳段”,就是在正剧开演之前,一般由引戏(戏头)出场演一段小歌舞或“寻常熟事”,(人人都熟知的平常事情)用滑稽可笑,机智幽默,插科打诨等说白、动作来招徕观众和稳定观众情绪。很像后来戏剧中的序幕或插曲。这段简短的表演,有时五个角色都出场,所以又叫“五花爨弄”。
正杂剧是宋杂剧中的主体部分。或演一段滑稽故事,或以一段大曲曲调来唱一个故事。
杂扮,或称杂班、散段,是附加在正杂剧上的一种小的玩笑段子,也以滑稽调笑为主,灵活随便。杂扮大都扮演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所闹的笑话。
宋杂剧的角色已由唐参军戏的两人发展到五人,而且出现了各自分工、职司不同的角色名目:即“末泥”,又称“戏头”,在剧中扮演男主角,有时也兼“装旦”(扮演旦角)。他是一班之首,主要计划演出;“副净”,就是原来的参军,剧中的被戏弄者;“副末”,原来的苍鹘,剧中的戏弄者;如果这四个角色不够时,还可以增加一个叫“装孤”的角色。“装孤”,指扮演官员的人。五个角色中,副净和副末仍然是主要的表演者。
宋杂剧以滑稽调笑为主要特点。它是“以笑贯穿始终,以轻松、外在的笑开头和结尾,把苦涩而深刻的笑含蕴中间。这便是宋杂剧的结构风致”(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宋杂剧虽然仍以滑稽调笑为其主要内容,但它已把调笑的内容、对象大大地扩大了,并加进了不少尖锐的讽刺内容。除把一般市井人物作为调笑讽刺的对象外。值得注意的是把社会生活中一些现实问题、丑恶现象也作为笑料,加以讽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受苦无量》,讽刺了宋徽宗的穷奢极欲,一点不关心人民的死活。(参看宋洪迈《夷坚志·优伶箴戏》)《三十六髻(计)》的故事,(见宋周密《齐东野语》)更是用诙谐尖刻的语言,无情地嘲讽了当时以童贯为代表的民族投降主义路线。其它像《二圣环》、《天灵盖》等,都属此类;对宋代科举选拔制度的弊端,则用《韩信取三秦》的故事进行讽刺;此外,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弊病,封建文人中的抄袭行为等都进行了无情的嘲讽。由此可见,宋杂剧已能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去安排简单的故事情节,而且能直接讽刺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症结,表达人民的爱憎感情,对后世戏剧中的丑角艺术很有影响。
宋杂剧在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具有丰富曲折的情节和故事性强的剧本。有的甚至可以在勾栏里连续演出七、八天。如《目连救母》即是。《目连救母》这样的剧目,在宋杂剧中虽然为数不多,但它却标志着中国戏剧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发展的道路。
宋杂剧究竟有多少剧目,因资料缺乏,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来。不过,仅据周密《武林旧事》所录宋《官本杂剧段数》就有二百八十种(其中包括北宋时期的若干作品)。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由此可以窥见宋杂剧的繁荣情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