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歌曲是元杂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是以散曲中的套曲组成的。所谓套曲,也叫“套数”,是由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曲牌相贯而成的。在杂剧中,每一个套曲,称为一折,相当于现代剧中的一幕。折,也就是段,既是音乐的组织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每本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也有例外。如《赵氏孤儿》就由五折组成;《西厢记》更多至五本二十一折,这是元杂剧中的变例。这种多本多折杂剧,除《西厢记》外,还有《西游记》。该剧共有六本二十四出(折)。不过,这种长套杂剧,在整个元杂剧中极少极少。此外,还有被称做“楔子”的短场。“楔子”是元杂剧在折之外增加的短而独立的段落,一般用在剧的开头,作为剧情或人物的简略介绍。也有用在折与折之间,用以衔接剧情的,与现代戏中的过场戏差不多。
元杂剧中的歌曲比较集中地由主要角色旦或末歌唱。有的每折由一人独唱,有的甚至全剧四折,都由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只有对白。但在“楔子”中也偶有其它角色唱唱小令之类的歌曲。由女主角主唱的剧本称旦本;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也有在一本剧中由几个角色分唱的变例。如《陈州粜米》第一折由正末张撇古主唱;第二、三、四折由正末包拯主唱。《西厢记》第二本共五折①,则分别由莺莺、惠明、红娘轮流唱。这种情况,在元杂剧中不常见。
宾白宾白,就是台词,也是元杂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剧情的发展,穿插,前后照应,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插科打诨,滑稽幽默等等,很多是靠宾白来完成的。元杂剧中的宾白,就其种类而言,有韻白、散白、快板,以及顺口溜之类;就其表达的方式而言,有独白、对白、旁白、插白、同白等;就其作用而言,宜于叙事,交代明快,在人物登场时,以白通姓名;用五言或七言二句或四句诗,就可以表明角色的身分、境遇;或者在“曲冷不闹场”的地方,间插一诨,滑稽幽默,引人发笑。一个剧本,如果没有宾白,曲辞写得再优美,恐怕都会成为互不连贯的散体。因此,宾白绝不是“演剧时伶人自为之”(臧懋叔《元曲选序》)。而是杂剧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科一作介,用以表演剧中人物的动作、情态和舞台效果等。一个完整的好的剧本,单靠唱白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各种动作,姿态的表演,才能
①把第一折与第二折之间的《楔子》也算作一折。
把一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因此,元杂剧在人物的心理刻划和重要的动作,以及舞台效果等方面都有细致明确的规定。如某某做见科,某某做行科、做哭科、做拿绳科。或内作起风科,雁叫科。有了这些动作或效果,唱白才能发生联系,也才能产生真情实感。唱、白、科三者在一本剧中密切配合,彼此引发,更能使剧本和谐统一,相益得彰,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而收到更理想的艺术效果和舞台演出效果。
砌末砌末,就是杂剧中所用的道具和简单的布景。如“祇从取砌末上①”。砌末是指所埋的死狗。“外旦取砌末付净科②”。砌末是指金银财宝。
脚色及其它元杂剧因其表演的故事复杂,脚色与宋杂剧、金院本比较增加不少,而且分工也更加细密。元杂剧的脚色名目虽然繁多。归纳起来也不外乎“末、旦、净、丑”(元杂剧中的丑,大多由净扮演)四大类。最重要的是末、旦两种。
末末在元杂剧中泛指男脚色的扮演者。末,又可分为正末、副末、冲末、小末、外末等。除正末系剧中男主脚的扮演者,犹如现代京剧中的生以外,其余各末均为次要脚色,分别扮演剧中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等男性人物。
旦泛指女脚色的扮演者。旦,又分为正旦、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除正旦为剧中女主脚外,其余各旦均为次要女脚色。
净演反面人物或喜剧人物的男脚色,有时也扮演女脚色。有副净、二净等。
丑元杂剧中无丑这一角色,一般由净来扮演。丑,带有浓厚的滑稽调笑,诙谐幽默的成分。
除上述脚色外,元杂剧中还有孤(官员)、卜儿(老妇人)、邦老(强盗或流氓)、孛老(老头)、徕几(小孩子)等。他们既不是重要的配角,也不是脚色的名称,仅表示是其社会身份而已。后来也逐渐成为脚色的名目了。
元杂剧在每本剧本的末尾,用两句或四句对语,把全剧的内容总结一下,并以最后一句作为题名。这种固定的格式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的末尾是:
题目秉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①《杀狗劝夫》
②《货郎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