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曲四大家之一。据戏曲史家们推测,他大约生于1250年前后,卒于1321—1324年之间。马致远早年也曾追求功名,未获结果。中年时,曾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出官场,在杭州附近一个乡村,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隐士生活。这种逃避现实的隐居生活,对他后期的创作产生过极大的消极影响。
马致远一生从事杂剧创作,久负盛名。中年在大都参加“元贞书会”,与当时艺人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合写《黄梁梦》杂剧。所作杂剧十五种。今存《汉宫秋》、《岳阳楼》、《黄梁梦》、《青衫泪》、《荐福碑》、《任风子》、《陈搏高卧》七种和《误入桃源洞》残曲。马致远又是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散曲大都清新俊美,备受人们赞美。[夜行船·秋思]一套,最负盛名,被种和《误周德清誉为词之冠;小令[天净沙、秋思],更被誉为“纯属天被种和《误籁”(王国维语)之作。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共收套数17套,小令104首。《汉宫秋》是马致远杂剧的代表作。
历史上的确有过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都简略地记载过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元帝以宫人王嫱(即王昭君)嫁与并被封为阏氏,对密切当时民族关系起过促进作用的故事。以后流传的昭君出塞故事,逐渐脱离历史事实,加进较浓的悲剧情调。相传为晋代葛洪的小说《西京杂记》,就增加了画工毛延寿,因索贿不成,点破美人图,汉元帝发现后,追问这件事,画工都被斩首弃市,毛延寿也于“同日弃市”的情节。范晔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又增添了昭君入宫数年,未得元帝宠幸,积悲含怨,主动请求出塞和亲等情节,对王昭君的故事作了更多的渲染,对王昭君的遭遇给予极大的同情。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汉代托名王嫱作的《昭君怨》以后,王昭君的名字也逐渐地进入文学领域,成为文人墨客和民间艺人歌咏、说唱的对象。在这类歌咏王昭君的作品中,有的对昭君的红颜薄命寄予同情;有的借昭君的离国出塞以抒发感概。大都流露出悲怨的情调。唐代的通俗文学变文中有《王昭君变文》一种,讲唱的也是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其中着重表现出王昭君在异国他乡对祖国无限怀恋的郁郁心情,最后终因愁病身亡。在宋代的歌舞曲“传踏”中,也有谱写王昭君事迹的。马致远就是在上述史实、诗词、民间说唱等的基础上,在元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拘泥于史实,不落前人窠臼,进行大胆的再创造,写成的一部帝王的爱情悲剧。马致远首先改变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将汉元帝时,汉强匈奴弱,呼韩邪单于主动表示“愿婿汉室以自亲”,元帝将王昭君作为和亲宫女赐与呼韩邪单于的史实,改成汉弱匈奴强,匈奴强兵压境,指名索取王昭君,元帝无奈,被迫将昭君送往匈奴。
这样,就把一件本属民族和睦的佳话,改成了弱国屈辱的事件;其次,把王昭君以侍诏宫女身份,主动要求出塞和亲,改为元帝妃子,在胁迫之下出塞,行至汉匈交界处,又投江自尽,把王昭君塑造成对祖国有深沉感情的爱国女性形象;第三,将画工毛延寿改为身居要职的中大夫,因索贿不成,携带昭君图象叛逃匈奴,并唆使呼韩邪单于胁迫汉朝的卖国之徒。上述这些重要改动说明,马致远不是完全为了再现历史上昭君和亲的真实面貌,而是借王昭君的故事去表现现实生活内容,抒发他对沦亡故国的怀恋之情,曲折地表现出马致远不满元蒙统治的民族情绪。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汉元帝派中大夫毛延寿从全国各地征选美女充实后宫,蜀中秭归民女王嫱字昭君的被选中。由于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毛延寿在她的画像上做了手脚,致使她入宫后长时间不得与君王见面。一天夜晚,昭君在抚琴诉怨时,偶被巡宫的元帝发现,并为她的风度美貌所倾倒,立即册封为明妃,倍加宠爱。问明冷落深宫的缘由之后,下诏捉拿毛延寿。
毛延寿闻讯后,知点破美人图之事已暴露,立即畏罪潜逃,投奔匈奴。并将王昭君的真实画像献与呼韩邪单于,怂恿他指名索取王昭君。呼韩邪单于大喜。一面派使臣前往汉廷,按图索取王昭君;一面亲率甲兵,屯于边境,以打猎为名,伺机行事。元帝大惊,在内无精兵良将可以退敌,外有重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下,满朝文武更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昭君见此情势,提出愿出塞和亲,以求停息刀兵。元帝无奈,只得允许。昭君离汉出塞之日,汉元帝为之饯别于灞陵桥头。昭君临行之时,身着胡服貂裘。留下汉家衣裳,挥泪告别元帝,上车登程而去。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河之畔,昭君设酒祭奠汉主,祭毕,遂投江而死。单于将昭君的尸骨埋葬在江边,号为青冢。并将毛延寿解送长安,汉匈重新和好。
昭王死后,元帝日夜思念。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元帝于冷落的深宫中,面对孤灯一盏,昭君挂像一幅,对影怀人,痛定思痛,倍增失去昭君的凄楚、哀伤。一时困倦,渐入梦境。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汉宫,旋又被番兵抓回。元帝急忙呼唤,昭君毫无反应。惊醒之后,眼前只有一盏半暗孤灯照着昭君画像。此时,窗外秋风阵阵,孤雁哀鸣,更深深地牵动着元帝对昭君的思念之情。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