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的兴起

南戏最初全是由南方民间小曲组成,是一种在民间村坊演出的歌舞小戏。因此,明徐渭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见《南词叙录》)至于南戏兴起于何时,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明祝允明的《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北宋徽宗赵佶年号,——笔者)之后,南渡之际。”即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明中叶的徐渭则认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见《南词叙录》)两种说法相距70余年。这“正是南戏由原始状态的村坊小戏逐渐成长演变为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的过程”。(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宋元南戏》条)

北宋后期,政治腐败,奸臣当道,内忧外患。女真(金)奴隶主贵族在灭辽之后,大举进攻北宋,虎视耽耽地觊觎着赵氏政权;北宋朝内则有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六贼把持朝政。朝外有宋江、方腊、钟相、杨么等农民起义。北宋的灭亡已是指日可待了。地处浙东的温州及沿海地区,未遭兵燹之灾;加之地理自然条件的优越,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因而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城市市民迅速增加。为适应市民对文化娱乐的需要,原本萌芽于民间的“村坊小曲”,歌舞小戏,很快进入城市,并迅速地成长发展了起来。

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市)。在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的同时,剧团、剧作家、演员,以及各种技艺纷纷南下,集中于临安等地。不仅为各种戏曲艺术的表演提供了争胜交流的机会和场所,而且也为尚不成熟的温州杂剧提供了学习、吸收众技之长,补己之短的极好条件。可以这样说:南戏之所以能逐渐脱胎于本地的民间歌舞小戏而成长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南方农村经济的发达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及各种技艺的被大量吸收。而北方剧作家和演员的南下并亲自参加南戏剧本的编写和演出,(如萧德祥、龙楼景、丹墀秀等)对进一步促进南戏的成熟和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南戏的日臻成熟,它的演出流传范围也不断扩大。除温州外,临安、福州、泉州、潮州,甚至北方的大都等各大城市都有南戏演出。与此同时,在它的出生地江南沿海一带的市镇乡村,南戏的演出也十分普遍,并保留着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民间色彩。城市与民间同存;专业作家与民间艺人结合,为南戏各种腔调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以及闽南等多种唱腔的南戏,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并使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采。元末剧作家高明,采用南戏的形式创作了《琵琶记》。这是南戏从内容
到形式走向完美的重要标志。从此南戏终于压倒了杂剧,并进而发展成为优美完整的长篇巨制——传奇。

为您推荐

最著名的南戏剧本-《拜月亭》

最著名的南戏剧本, 是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而成的《拜月亭》.又名《幽闺记》.它是“四大南戏”中的优秀之作.作者相传为元末施惠.作品以宋金时代战乱为背景, 描写王尚书的..

最早的南戏剧本-《王魁》

最早的南戏剧本是宋光宗时 (1190 年—1194 年)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前者写赵五娘与蔡伯喈的故事.它第一次通过艺术舞台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南广大地区长期以来普..

最早成熟的剧种-宋元南戏

最早成熟的剧种, 是宋元南戏.由于它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的南宋地区的浙江温州, 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它为有别于当时因题设事、形式简短的杂剧, 故又有“南曲戏文..

第八章宋元南戏

南戏的兴起

南戏最初全是由南方民间小曲组成,是一种在民间村坊演出的歌舞小戏。因此,明徐渭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其曲,则宋人词而..

南戏的体制

宋元南戏,前后经过了两个朝代的递变,二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经历虽远远超过了杂剧,但南戏剧本流传至今的却是寥寥无几。据近人通过各种办法辑录到的宋元南戏剧目共有2..

宋、元南戏的早期作品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南戏作品有《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两种。前者已全佚,后者也仅存残文。这两种南戏,都是描写男子发迹后负心的故事,并对这种负心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