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琵琶记》被推崇为“南曲传奇之祖”。它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也为人们所称赞。在语言艺术上,《琵琶记》是曲词、宾白俱佳。在宾白中时有妙文,但又不以雕章琢句为目的。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使用不同的语言。通俗而不粗鄙,生动而饶有风趣。如第三出《牛氏规奴》中男女仆人的对话;第七出《伯喈行路》中穷秀才们的对话;以及第十出中的公婆争吵;第十七出中媒婆的语言等等,都能做到文雅俚俗,通俗易懂,又十分切合人物的实际。至于曲词,更是于朴素自然之中而又“俊语如珠”。如《五娘吃糠》一出中的[孝顺歌]:

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白)丈夫,你便是米么,(唱)米在他方没寻处。(白)奴便是糠么,(唱)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得公婆甘旨?赵五娘因糠难以下咽,想到自己和糠一样,受尽了簸扬之苦;又以糠米作比,用米与糠的一贵一贱,活活地被簸扬作两处,比喻她与丈夫蔡伯喈的不同命运。用浅显的语言道出最深最苦的感情;触物伤情,倾诉出无边的哀怨。因之被前人誉之为神来之笔,全戏曲文之菁华。蔡伯喈、牛小姐、牛丞相的语言,则富丽堂皇,典雅庄重,十分切合这些人物的身份和气质。所以王国维说:“《琵琶》自铸伟词,其佳处殆兼南北之胜。”(《曲律》)

《琵琶记》在结构形式的安排上也有独到的地方。主要采用以悲为主,悲喜交错,苦乐相替的格式。从蔡伯喈上京赴考开始,苦与乐,悲与欢交替出现;男女主人公的不同处境,分成两条线索交错递进。一面是赵五娘和公
婆在饥荒中苦苦挣扎的情境,一面则是蔡伯喈在京都“极富极贵”,喜庆豪华的场面;一边是赵五娘在家乡悬望征人,愁恨无限,一边是状元公在京华割不断对父母妻子的思念;一边是丞相府安富尊荣的豪奢生活,一边是乡间小村子哭儿啼的悲惨图景;上一折写赵五娘“临妆感叹”,下一折写蔡伯喈“杏园春宴”;在“罗裙包土葬公婆”和背真容寻夫上路两折之间,插入一折中秋赏月,使场景不断变化,也使一苦一乐,一喜一悲,形成鲜明的对比。情节波澜起伏,曲折递进。直到五娘寻夫到京以后,两条线索又重新聚合。不仅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描绘内心的矛盾起了极好的作用,而且可以使观众眼观两处,心系一事,把紧张的精神状态,松弛一下。把观众从悲中解脱出来,给以思索品味的余地,然后再回到悲中去。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琵琶记》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剧中封建说教过多,往往成了作者思想意识的传声筒;篇幅过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出现了某些明显的疏漏;剧中的某些片断也有铺锦列绣,骈俪过重的毛病,对后世传奇作者雕词琢句造成了不好影响。

由民间产生、发展起来的南戏,到“荆、刘、拜、杀”、《琵琶记》,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成熟了。尤其是《琵琶记》的出现,更是元末明初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对后代戏曲创作和作家影响都是重大的。

为您推荐

最早取得巨大成就的剧种

最早取得巨大成就的剧种, 是元代 (1271 年—1368 年) 的杂剧.它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歌曲、宾白、舞蹈等多种民间表演艺术而成的一种完整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歌剧.它标..

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是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戏剧一般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英文drama)即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

五彩缤纷的中国戏曲

话剧在我国出现还不到70年的历史,因此我国19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戏曲艺术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虚拟性。 西方戏剧追求写实,认为戏是对自然的摹仿;中国古代..

四大声腔之一的昆腔

中国国粹——京剧

京剧是我国传播最广泛的剧种,也称国戏,已有200年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

粗犷豪放的秦腔

秦腔流行于陕西及邻近各省,明中叶以前在陕甘一带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昆腔、戈阳腔、青阳腔的影响。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唱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

激越高亢的河北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