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建州女真族建立的国号先称大金(史称后金)后改为清的政权,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引导下入关,镇压了李自成起义军,取得了中央政权。清初几十年,民族矛盾激烈。清政府采取严厉措施镇压人民的反抗,曾发生了满族上层统治者对汉民实行的著名的大屠杀惨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后,清政府采取了一些缓和民族矛盾、恢复农业生产、笼络知识分子等政策,社会才渐趋稳定。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清初戏剧的如下特点:
1.明末清初的戏剧家大都亲身经历了明代的覆亡,对明季由政治腐败所导致的亡国之因有深切的体验;或者有的年辈稍晚的作家虽未亲历其时,但从明遗民那里接受了由受异族统治带来的不平衡心态,和由于清初统治者残酷镇压而产生的反感与不平。所以揭露明季黑暗、探讨明代覆灭原因,婉曲抒发故国之思、抒写兴亡之感,表现家国飘零的失落和惆怅等,就成了此时期剧作的主流。一批表现重大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戏剧接踵而出,如李玉的《清忠谱》、《万民安》《一捧雪》、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承接传统题材,以写爱情面孔出现的作品也往往表现出对国家兴亡衰乱原因的深切关注与思索,如洪升的《长生殿》等。吴伟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悲凉感伤和惆怅更透露出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2.明末清初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一些专业或半专业戏曲家;前代丰厚的戏剧创作遗产和理论著述为这一时期的作家提供了经验教训和从理论上进一步升华的条件。所以这时期的一些剧作家大都不仅重视曲词,也意识到了戏剧本身的审美特性,考虑到了舞台艺术特点;理论著述方面也出现了具有集大成意义的戏剧专著李渔的《闲情偶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