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字玄玉,一作元玉,吴县(今苏州)人。约生于明万历末,卒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左右。号一笠庵主人,苏门啸侣。据说他出身低微,本在明大学士申时行府中做过家人,①但此说有人提出质疑。因明代规定,娼优隶卒之家不许入仕,而李玉在明末曾中副榜②。对此,冯沅君先生认为“:
①焦循《剧说》卷四说:“元玉系申相国家人,为申公子所抑,不得应科试,
②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仍中副车”。《吴县志》说李玉“明崇祯间举于乡,入清不再上公车。”
由于明奴众多,他们主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又彼此不同,即在一家之中,每个奴仆与主人的关系也有出入,因而奴仆之间不免升沉悬殊,甚至于某些人从一般奴仆中分化出来。这类人可能在某些方面尚未完全摆脱奴仆的羁绊,而他们的思想意识却已士大夫化。这类士大夫化的奴仆,还可能走着两条不同的立身处世的道路:一种是与封建官僚沅瀣一气,揽权纳贿,营私舞弊。另一种是以正派的封建士大夫为法,自负才学,要通过科举(当时所谓正路)取得官职;是非感比较强烈,拥护封建道德,景慕忠臣义士。就我们所掌握的材料论,李玉应该是这方面的例子”(见《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总之,各种材料说明,李玉出身低微,富有才华,饱读诗书,曾很想走中国古代一般文人读书仕进的道路。虽然卑下的社会地位曾使他倍受压抑,抚“为申公子所抑”,后又“连厄于有司”,但最后到底在明末中了副榜举人。不过据记载,他入清之后,便“绝意仕进”了,而专心于戏剧创作,成了一名专业戏曲家。他把自己激荡的才情、满腔的愤郁,都倾注到作品中。“以十郎之才调,效耆卿之填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他与当时苏州剧坛上一些社会地位低微的沉郁下层的文人才士交游往还,切磋创作,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戏曲创作作家群——吴县(或苏州)作家群。
一般认为,李玉一生共有剧作三十三种,目前整本留传于世的计十九种,具体是:《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牛头山》、《太平钱》、《眉山秀》、《两须眉》、《清忠谱》、《千钟禄》、《万里圆》、《麒麟阁》、《意中人》、(即《意中缘》)、《风云会》、《七国记》、《昊天塔》、《五高风》、《连城璧》、《一品爵》。另外,存有散出的两种:《洛阳桥》、《埋轮亭》。有剧情梗概的六种:《双龙佩》、《万民安》、《千里舟》、《武当山》、《长生象》、《罗天醮》。
李玉精于音律曲学,张大复的《寒山堂南曲谱》、沈自晋的《南词新谱》,他都曾协助编制。入清后,他又将徐于室和钮少雅合作的《北词九宫谱》原稿“参而订之”,编成了《北词广正谱》十八卷。正因为李玉如此博学多才,“上穷典雅,下渔稗乘,既富才情,又娴音律”,所以才能“词满天下”(引文见钱谦益《眉山秀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