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体察“圣情”的高力士“从旁参透个中机”,想出个两全之策“打合鸾凰在一处飞”,将杨妃召回。作者把帝妃心理性格捉摸得体贴入微,表现得生动传神,实为难能可贵。
其次,《长生殿》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做到大方向上不背离历史真实,具体情节细节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以杨国忠为例,历史上杨国忠拜相执政是在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的七年之后,《长生殿》却写成了几乎是册封同时;历史上安禄山封王显贵在杨国忠为相之前,《长生殿》则把时间挪到了杨国忠为相之后;历史上贿宥安禄山的是李林甫执政时的事,《长生殿》则移置杨国忠;历史上最初是杨国忠趋奉安禄山①,《长生殿》反过来写是安禄山贿赂杨国忠,等等。作者之所以改写史实,是因为这样重组之后便于集中矛盾组织故事、展开剧情,以杨国忠一人的行状展示出外戚的依势弄权、唐玄宗的昏愦误国、朝政的寙败黑暗,藩镇与外戚的争斗、勾结,并直接与安史之乱大唐中衰和李杨爱情悲剧联系起来。由于作者没有违背杨国忠是唐代奸相、误国害民这一基本事实,所以,人们并不认为是违反了历史,反倒觉得改得很合情理。其他人物如郭子仪、雷海青等,作者都根据需要作了不违背其基本思想倾向的改写和虚构,使人物饱满起来,获得了较好的审美效果。
《长生殿》艺术上第三点出色之处是它浓郁的抒情特色。抒情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爱情戏的一大特点。《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等名剧都曾以此获得美誉。《长生殿》亦是如此,这种抒情气氛笼罩全剧,而在杨妃死后变得更加浓郁。它把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写得泌人心脾,令人不由得随之泪水潸然。如《闻铃》出的一段唱词: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呜。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負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似我回肠恨怎平?
——[武陵花]
如有的评论家说的:“缠绵哀怨,一往而情深”。
从结构上讲,《长生殿》也很讲究。全剧五十出,前半部以爱情起笔,爱情和政治两条线索并行,场次交叉展开,到二十五出处合一。《埋玉》一场,是李杨爱情发展到高峰之日,也是社会矛盾集结总爆发之时,显示了爱情与政治的互为因果关系,主题已经显明。后半部的浪漫主义描叙,极写男女主人公的痛苦相思,表现了作者以爱情为主线的意图和同情李杨爱情遭际的情感倾向。同时,又用了《献饭》、《骂贼》、《剿寇》、《看袜》等出承接上半部的政治副主题总结历史教训,又表现了作者对李杨爱情情感上的同情和理智上批判的矛盾复杂心态。最后以团圆结束,进一步规定了爱情与政治二者在全剧中的主副地位。
在场次上,《长生殿》安排得也很得体:“离合悲欢、错综参伍,搬演者无劳逸不均之虑,观听者觉层出不穷之妙,自来传奇排场之胜,无过于此。”(王季烈《螹庐曲谈》)它音律上成就也很高。洪升本人在音律上颇有造诣,
①据《资治通鉴》:“杨国忠为御史中丞,方承恩用事。禄山登降殿阶,国忠常扶掖之。”
又得到曲学专家徐麟的订正,所以全剧“句精字研,罔不谐叶”(吴舒凫《长生殿序》),以至于“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蓄家乐者,攒笔竞写,优伶能是,升价什佰”(吴舒凫)。
《长生殿》也有缺点,较突出的是,作者为了上下本剧本的对称,杨妃死后亦写了二十五出,所以后半显得拖沓,不及前半紧凑。
《长生殿》既是一出爱情悲剧,又是一出政治悲剧,被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由于其内容与艺术上的成就,在当时就广为流传,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话流行①。清人梁廷柟说:“《长生殿》至今,百余年来,歌场舞榭,流播如新”,说洪升“以绝好题目,做绝好文章,学人、才人,一齐俯首。”可见其影响和为人推崇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