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成就最突出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不少方面都达到了古典戏剧人物塑造的较高层次。
就思想内涵的深邃说,最有光彩的人物是李香君。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长廊上,李香君的形象是全新的。从具有叛逆意义的女性主人公看,最有代表性的《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们的觉醒只限于在婚姻爱情上的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不关心外界社会的政治风云。《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由于身份特殊,其所作所为客观上给予政治某些影响,但主宰她意识的是千方百计采取一切手段维护已到手的“爱情”,根本不费心思考虑国家的兴衰治乱。也就是说,“爱情”是这些女主人公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终归宿。
李香君是青楼妓女,地位卑下。她与这些女性一样,追求美好爱情,向往幸福生活。但她不把思想局促于男欢女爱的狭小天地里,而是同时关注国家的兴亡变乱,在历来为男人所独享、女性不去问津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超人的见识和胆略。她之爱侯朝宗,在对对方儒雅风流的才貌倾慕的同时,也将政治斗争中的是非及在这种是非中所表现出来的人品的高下融入了情感之中。所以,当她得知自己新婚所用妆奁为魏阉余孽阮大铖所赠后,便当即断然将价值高昂的裙钗弃之于地,坚定地说:“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并责备行动犹疑的侯方域“瑇私废公”;她宁可碎首淋漓也不肯再嫁权贵田仰,公开宣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她甚至置生命于不顾,当场痛骂马阮“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等等。这种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心、积极参与、对纯洁爱情的维护,以及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胆略见识,完美地展示了李香君卓越的政治眼光和坚贞刚烈、嫉恶如仇的性格。同时,从她与侯方域的关系看,她的风标卓识亦对侯有所激励,使侯由衷地视其为“畏友”而大加敬重,也使侯本因“慕色”而生发的情感加进了对她人格倾慕的因素,从而使侯李爱情有了较深厚的思想内涵。这对以往爱情剧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进
步。
总之,李香君形象体现了下层人物的崇高品质;说明了女性有不逊于男性的卓越见识;也表现了作者爱情观上的进步。
《桃花扇》的另一主人公侯方域,比起李香君来,表现要逊色得多。他是明末进步文人组织复社领袖之一。作者真实地描绘了他与魏阉余党的斗争及他所受的迫害;同时也写出了他性格行为上的缺点弱点:在国家的内忧外患深重之时,他仍沉迷于秦楼楚馆;在得知香君妆奁为阮大铖所助后,他竟想收下贿赂、替阮分解,表现得软弱动摇;他风流倜傥,才学出众,政治上有一定见识,但常有书生之见,缺乏处理军国大事的实际能力。这些都是符合他的性格实际、也符合明末复社文人一般特征的。
侯李之外,《桃花扇》还出色地塑造了一批各类人物,都很有典型意义。在下层人物中最应提及的是柳敬亭、苏昆生。他们是民间艺人,社会地位低下。但他们关心国事,政治是非感很强。他们原为阮大铖门客,知道阮为魏阉逆党后便拂衣而去;在说书唱曲中讽谕时事,抨击奸佞,被复社文人视为“我辈中人”。他们侠肝义胆,有勇有谋,富有牺牲精神。柳敬亭自告奋勇远道跋涉去武昌,劝阻不顾大局要领兵东下就食的左良玉,在诙谐中,机智地讥诮左的“错处”,表现了随机应变、辩才无碍的智慧。苏昆生为救助被阮大铖拿下监狱的侯方域等,主动自南京到武昌左良玉幕府求救,历尽了千辛万苦。明亡后,他们又都归隐山林,渔樵为生,保持自己的节操。他们身上表现了下层人民美好的品质和优美的人性。苏、柳及李香君的形象,都表现了作者对时代脉博切摸的准确,是他在总结兴亡治乱原因时把美好希望寄托于社会下层的情感的流露。
如果说,对侯李苏柳作者着重于刻画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些特征也还都明晰的话,那么,活跃在清浊之间的杨龙友就不同了。他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做好事,也做坏事。他能诗善画,亦是一个名士,戏开始时他是罢职县令,客居南京。在交友上,他不择清浊贵贱,十分广泛:既与清流侯方域有交往,并深得侯的信任;又与奸党马阮过从甚密——马是他的妻兄至亲,阮是他的笔砚至交。他常出入于歌楼妓馆,与香君假母李贞丽是老相好。他殊爱多事,为贞丽假女起名香君,为其妆楼题名“媚香楼”。他是撮合成侯李姻缘的大媒。同时,他又出谋让阮大铖为“客囊羞涩”的侯方域“助奁”,以使阮结纳清流、洗刷恶名。香君却奁,他大讨没趣,但也不在意,仍在清浊之间周旋。当武昌主帅左良玉因缺粮要率军东下就食,危及南京的紧急关口,他受南京兵部尚书之托,求侯方域代父修书与左,阻止了左军行动;阮大铖因香君“却奁”而恼羞成怒,诬侯“修札”是要做左的内应、马士英要“着人访拿”侯方域之时,他又替侯辩解,并瞒着马阮,急去向侯生报信,为侯出躲逃史可法幕中的主意,使侯免遭毒手。他政治上似乎有是非感,但在马士英迎驾有功、大权独揽、与阮大铖狼狈为奸时,他也借马之力重新做起了官。他是成就侯李好事的功臣,也是破坏侯李姻缘的罪魁。侯生避祸远去之后,他又推荐李香君做新任漕抚田仰的妾;遭香君拒绝后,他也还尊重香君个人意愿,不去硬逼;马士英派人去强抢香君时,他又跑到媚香楼保护香君,最后出了个贞丽代嫁的、在他看来“一举四得”的馊主意;并称赞香君的志节,将香君头血溅扇的血痕画成了几笔折枝桃花。他一方面建议苏崑生替香君找侯生,另一方面在侯生赶回南京看香君、因香君入宫未得会面时劝侯“别寻佳丽”。他虽深知“而今马阮当道,专以报仇雪恨为事”,不满
马阮的倒行逆施,并关照马阮的政敌侯生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又在弘光朝冰消瓦解、马阮大势已去时救助马阮逃生。如此等等。正因“做好做恶者皆龙友也”,因而长期以来对他的评论颇多异词。说他是两面三刀的“帮闲文人”、“势利政客”者有之;说他无一定政见、对党争不感兴趣、为人厚道者亦有之;说他是八面玲珑的乡愿者还有之。但这些看来矛盾的性格特征却天衣无缝地融进了杨龙友的形象之中,非但不使人感到不真实,反而觉得血肉丰满,很有魅力。这正是作者的成功之所在。这种人物性格的模糊性特征,体现了作者对人的洞察已达到进入深层结构的层次。杨龙友形象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人物性格已从单纯走向复杂。因此,就这一点说,《桃花扇》在古典戏剧人物塑造上具有某种里程碑的意义,也不为过。
《桃花扇》对其他人物刻划也各有千秋。如史可法的孤忠、悲壮,在腐烂透顶的政局下,他力擎大厦,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最后沉江殉国,写得十分感人。另如阮大铖的胁肩谄媚、弘光的昏愦,也都描摹得维妙维肖,无不跃然纸上,没有一些古典戏曲常犯的脸谱化毛病。
《桃花扇》构思新颖。它用一把男女主人公定情的信物桃花扇,串起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爱情政治两条线索紧密交织,贯穿始终。全剧四十出、外加试、闰、加、续各一出,共四十四出。其中只有十二出(《访翠》、《眠香》、《却奁》、《辞院》、《拒媒》、《守楼》、《寄扇》、《骂筵》、《选优》、《逃难》、《栖真》、《入道》)直接写侯李姻缘,大量篇幅叙写政治斗争,表现了作者以“兴亡之感”为主的命意所在。作品结尾作者让侯李双双入道,改写了侯方域入清后曾参加乡试的事实,也没有写成团圆结局,这亦是《桃花扇》剧成功的主要之笔。这样安排有益于“兴亡之感”主题的深化,使观众不致为庸俗的团圆欢乐冲淡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也不会触犯时忌。同时,这种逃儒入道的结尾选择,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清初先进的思想家面临思想史的质变前夕那样惶惑苦闷而找不到出路的心理状态”(《〈桃花扇〉发微》)。
为了更好地起到警戒作用,剧中所写人物事件,大都有历史依据。作者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并写有《考据》一篇,列举了创作所依据的许多文献资料及历史事实;在每出之前,都标有戏中事件发生的时间。表现了谨严的史笔。但同时它又将这一切文学化、戏剧化、使之成为一部生动的传奇。
《桃花扇》的语言运用很讲究,每字每句都经过细心推敲。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曲词。如《余韵》中苏崑生所唱的[哀江南]套曲: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离亭宴带歇指煞]
《桃花扇》也有一些不足。在思想内容上应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作者封建地主阶级正统文人立场,使他站在与农民起义军的对立面上,剧中一些地方表现出对李自成义军的敌视。同时因创作时代是清初,这一特殊历史背景
也决定了他对一些民族矛盾的回避。这都是我们读此剧时应当了解的。艺术上由于作者信守“宁不通俗,不肯伤雅”的原则,语言上有些地方显得当行不足,有欠生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