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剧目概述

清代地方戏剧目广泛吸收了先前的戏曲资料。其中有对昆曲传统剧目的吸收、加工和改造,这类情况尤其在地方化了的昆曲和吸收昆山腔的各种地方剧种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另外,明初著名南曲传奇和由弋阳诸腔“改调歌之”的昆山腔传奇剧目,有相当大一部分被各地高腔剧种承袭下来,并依据当地观众的具体审美意向而又有进一步改编创造。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幽闺记》、《玉簪记》、《绣襦记》《金印记》、《红梅记》、《金貂记》、《同窗记》、《织锦记》、《破窑记》等。同时,各地高腔戏还从流行于时的历史演义小说及讲唱艺术(如弹词、鼓词、宝卷等)中提取
素材编排成戏,这类剧不少是连台大戏,连演几天,如长沙湘戏高腔的“七本大戏”《岳飞传》、《封神》、《目连》、《西游》、《南游》、《东游》、《中游》等。乾隆时期盛行于北方的京腔戏(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北京后与当地语言结合形成的新剧种)仍以大量演出昆弋传奇剧本的一些折子戏为主。如现存“百本张”钞本《高腔戏目录》就收录了《金印记》、《琵琶记》、《红梅记》等剧一些折子,及《倒铜旗》、《锦囊记》等二百余种整本大戏名目。

昆山腔、弋阳腔之外的花部乱弹诸腔戏,如秦腔、梆子、弦索、皮黄等新兴地方剧种,在清代地方戏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演出剧目很多。但这些剧作者大都是民间艺人自己,或者是与民间艺人接近的下层文人,没有留下姓名,剧本也大都没有刊刻付印,往往只是民间艺人间口传心授,或只有简单的梨园钞本,因此今天难能见到完整剧本。现存收录清代地方戏剧目最早的选刻本是玩花主人原编,钱德苍(沛思)增补重编的《缀白裘》。《缀白裘》六集(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刻印)的一部分、十一集(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刻印)的全部收录了当时流行的“梆子腔”“乱弹腔”“西秦腔”等地方剧三十余种(五十余出)。《缀白裘》外,当时的《纳书楹曲谱》“外集”“补遗”(叶广明)、《扬州画舫录》(李艾塘)、《剧说》(焦循)、《燕兰小谱)(吴太初)、《日下看花记》(小铁邃道人)、《听春新咏》(留春阁小史)、《金台残泪记》(华胥大夫)等等资料中,还提到二百来个剧目;加上解放后又发现的十多种古老坊间刻本、梨园手钞本,我们对花部乱弹诸腔戏剧目概貌还是能有一个大概了解的。但除《缀白裘》、《纳书楹曲谱》所收及解放后发现的几本可看到当时的演出本或曲谱外。其余都仅存剧目。所以要想全面详尽地了解这些新兴花部乱弹戏情况,仍嫌不够,我们这里也只能就仅存资料进行评介。

文人也有为地方戏写剧本者。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就写过《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三出戏,但皆失传。道光、咸丰年间的余治(莲村)也写过皮黄剧本二十八出,载在《庶几堂今乐》中;他还写有《苦节记》、《状元篇》、《巧还报》、《人兽关》、《五雷报》、《孝友图》六剧,已不传。余治的剧作直接为封建教化服务,思想艺术都不高明,不受欢迎。

为您推荐

《缀白裘》中的地方戏剧本

《缀白裘》的六集部分与十一集的全部收有“梆子腔”、“乱弹腔”、“西秦腔”等地方剧三十余种五十余出,现简介如下: 《买胭脂》写开胭脂花粉铺的王月英与书生郭华的爱情;..

《祭风台》等五种楚曲

楚曲又名楚调或楚腔,源于湖北一带,即汉剧(或汉调)的前身。据史载,清道光后,楚曲流播到北京,极为盛行,直接影响了京剧的形成。本节所谈的楚曲,是解放后发现的古老坊间..

地方戏的文学形式

清代地方戏在民间长期的演出过程中,对先前的戏剧文学形式又进行了调整和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高腔剧种进一步在传统的套曲分出形式内进行了表现手法的改革:它将明代弋阳诸..

雍正至道光时期雅部作家作品概貌

杨潮观、蒋士铨

杨潮观、蒋士铨是这一时期较有成就的剧作家。 杨潮观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卒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一说生于1710,卒于1788),字闳度,号笠湖,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

方成培的《雷峰塔》

在清代,还出现了一部著名的、至今仍上演不衰的爱情剧《雷峰塔》。《雷峰塔》传奇写蛇仙白娘子与许宣的婚姻故事,十分曲折动人。同许多神话故事一样,《雷峰塔》传奇也是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