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戏在民间长期的演出过程中,对先前的戏剧文学形式又进行了调整和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高腔剧种进一步在传统的套曲分出形式内进行了表现手法的改革:它将明代弋阳诸腔的畅滚,演化为无韵散文体曲文和放流。所谓畅滚,就是指在曲牌之外加唱大段的滚调,这在本书第二章第二节已有所涉及。到清代的高腔剧种中,畅滚便进一步散体化为无韵的曲文,更口语化,较之弋阳诸腔的畅滚也应用得更普遍了。由于无韵散文体曲文可根据剧情选择适当语言,不必受韵律曲牌限制,无疑更有利于随心所欲地表现剧情。而将畅滚进一步融入原剧曲词当中,使之演化为一支曲牌本身的乐句、曲牌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放流。如湘剧、川剧《抢伞》两段同一曲牌的唱词:湘剧[金莲子]古今愁,谁知目下这般忧。(耳听人声闹,忙向森林躲,)恐怕有人搜,恐怕有人搜。
川剧[金莲子]孤身愁,谁知目下这般忧。(耳听人马吼,贼子下山丘,忙向林中走,)恐怕有人搜,恐怕有人搜。
其中括号里边唱词,是放流部分,括号外则是全曲的基本调式。总之,“放流”的句数可按内容需要来增减,次数也不拘,自由灵活,比起弋阳诸腔的加滚在艺术表现上也与全剧更为和谐统一。
2、梆子、皮黄等剧种在音乐结构上改变了南戏、杂剧及昆弋诸腔传奇所用的曲牌联套体形式,创造了一种以板式变化为特征的音乐结构形式,引起了戏曲文学形式的变化。
所谓板式变化体,就是“以一对上、下乐句为基础,在变奏中突出节拍、节奏变化的作用,以各种不同的板式(如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等)的联结和变化,作为构成整场戏或整出戏音乐陈述的基本手段,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戏剧情绪”(《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
板式变化体的音乐结构形式对戏剧文学的影响主要有
一是这种音乐结构的唱词通常用七字或十字句为主的整齐排偶句,不受任何曲牌字数及联套形式的限制,可完全随剧情需要决定曲词的长短多少,伸缩自如,灵活简便。不必再用内容来迁就形式。其它戏剧表现手段念做打也可依据情节灵活处理,不必再受以唱为主的套曲的制约。
二是作者不必再受套曲分出形式的限制,可以根据戏剧冲突、发展需要来安排场次,创造了分场的剧本结构新形式。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新,它彻底解决了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的矛盾,大大增进了戏剧表现生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古典戏剧的综合性能和戏剧化程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