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掀起汉舞泱泱大国气象

春秋战国以来的,多姿多彩的七国乐舞文化及其它表演艺术,汇集一起,在汉代安定繁荣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一种新的表演艺术——“百戏”。这是汉代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演奏、歌唱演唱等多种技艺的综合表演。“百戏”又叫“角抵”。而“角抵”最早是民间古老的力量比赛类的竞技运动,带有戏乐的成分。在秦朝时,发展成角抵俳优,戏乐成分增加了。后内容形式不断丰富扩大,形成汉代“百戏”,又叫“角抵戏”,泛指乐舞杂技。汉代“百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包括了十分丰富的表演节目:寻橦(爬竿)、走索、舞剑、弄丸(跳丸)、吐火、吞刀、杠鼎(举重)、冲狭(钻刀圈)、燕濯(翻跟斗越过水面)、胸突铦锋(以胸腹抵刀悬空而卧)、倒立、马术等,这是杂技武术类的节目(见图 2)。还有音乐舞蹈节目,如,(盘鼓舞》《巾舞》《舞袖》《建鼓舞》等。有模拟鸟兽的表演《鱼龙曼衍》。还穿插侏儒、俳优等滑稽表演。值得注意的是,“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如《总会仙倡》是表演者装扮成各种鸟兽神仙,在简单场景中歌舞表演,略带情节。“百戏”中的《东海黄公》,表现了人降服老虎的故事,有明确的人物情节。汉代“百戏”,实际上汇集了前代的和外来的多种民间表演技艺,包罗了中、外、古、今各民族各地域精彩节目,兼容并取,合为一体。在“百戏”中,各种节目之间的互相吸收,既使节目水平提高,又使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同时,也促进新的艺术形式形成,比如,人物情节的出现,意味着歌舞戏的因素产生了。

图 2 跳剑舞丸图(西汉画像砖)四川羊子山汉墓出土

汉代“百戏”,广泛地流传在宫廷、贵族和平民价层中间。宫廷举行集宴时,多用大型“百戏”招待外来宾客和使臣,以夸耀汉王朝的富有强大。汉宣帝将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时,曾亲临平乐观,举行大型“角抵戏”表演,以送公主远嫁。可见当时宫廷普遍欣赏“百戏”。在民间,“百戏”娱乐之风更为盛行。《盐铁论·崇礼篇》记载,当时“夫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
之乐,而况县官乎?”从一般家庭,到县官,以至宫廷,“百戏”盛行,成为全社会共同喜爱的表演艺术。“百戏”纷纭庞杂的包容性,不仅表现在内容形式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对它的需求上。

汉代舞蹈,由于受“百戏”影响,有很强的技艺性。《盘鼓舞》是汉代最负盛名的舞蹈,表演时,地面上置放数个盘鼓,舞者踏盘鼓而舞,完成难度较大的动作技巧。舞蹈时,伴着音乐歌唱,姿势动作“乍续乍绝,连翩络绎,裙似飞燕,袖如回雪”,动态“进退无差,若影追形”。其中有高难的腰肢技巧,正如史籍所描写“曾挠摩地,扶旋猗那”“漼似摧折”,《盘鼓舞》的形象资料,有不少保留在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上。

汉代另一著名舞蹈《巴渝舞》,最初是西南四川巴中地区板楯蛮夷的舞蹈,因汉高祖刘邦喜爱这个舞蹈,视之为“武王伐纣之歌也”,命宫廷乐工舞人学习表演。《巴渝舞》具有猛锐气概,据史籍记载,这个少数民族舞蹈进入宫廷后编入雅乐,从汉代经晋代、南朝,直到唐代仍流传。

汉代舞蹈多以手、袖为容,舞人穿薄如蝉翼的长袖舞衣,腰肢纤细,舞动起来轻盈舒展,正如汉代史籍所描绘“表飞縠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抗修袖以翳面兮”“搦纤腰而互折”,这类舞蹈有《长袖舞》《对舞》(双人舞)《巾舞》(以巾代袖,转环飞舞)。关于这些舞蹈的形象资料,多保留在山东、河南、四川、江苏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

汉代有不少手执武器的舞蹈,如《剑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等。这类舞蹈,除了受“百戏”的影响,另外多是古代武舞的遗风。汉代还有手执乐器的舞蹈,如《铎舞》(铎,似铃样的乐器)、《鞞舞》(鞞、扁形小鼓)、《建鼓舞》(建鼓是木柱贯穿的大鼓)、《鼗舞》(带柄有槌的小鼓)、《磬舞》等。汉代还出现了歌舞并重的歌舞曲,叫《相和大曲》,舞蹈在其中是穿插变化部分。

上述这些舞蹈,一般都穿插在“百戏”中表演。

汉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经济增长,财富积累,为统治阶级的声色娱乐和奢侈铺张,提供了物质基础。汉代宫廷美人女乐多至数千人,诸侯妻妾多至数百人,豪富官吏蓄养歌舞伎人多至数十人。在皇宫豪门贵族中,仍然盛行着女乐歌舞,正如史籍所载“公卿列侯亲属近臣 设钟鼓,备女乐”“豪人之室 奴婢千群, 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在这种情形中,自然产生不少杰出舞蹈人才。她(他)们艺高技强,代表了汉代歌舞艺术的最高水平。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擅长表演“翘袖折腰”之舞。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赵飞燕,擅长特殊舞步“踽步”,走起来“若人执花枝,颤颤然”。赵飞燕身轻如燕,善行气术,会控制呼吸,能在人托起的水晶盘上作舞,舞艺精湛。当时不少杰出艺人,因技艺超群被选入宫廷,进而受宠,被册封为皇后、夫人、宠姬等。歌舞作乐是当时统治阶级奢侈生活中的组成部分。盛行的女乐,汇集了当时各地舞蹈艺术精华,对汉代舞蹈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早期奴隶社会夏桀、商纣而起的声色追求,歌舞作乐之风,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盛起的“女乐”发展,在汉代继续着它的发展进程。在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上,表演性舞蹈艺术,就是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它将在舞蹈历史的下一阶段——南北朝乐舞文化大交流中得到推动,进而走向唐代表演性舞蹈的高度发展。

此外,歌舞自娱,是汉代普遍的风气。当时,日常生活或宴饮中,即兴起舞,或宾客相邀起舞的习俗盛行。这都是自娱性舞蹈,通常都是先歌后舞。
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就是乘酒兴而击筑而歌,接着起舞的自娱性歌舞。据史籍记载,席间即兴起舞,有纯粹自娱的,也有借舞而行他意的。比如,以献舞为名,行谋杀之实的“项庄舞剑”;有借歌舞之机,索取皇帝封赏的;有抒发某种情感的。还有一种礼仪性的交谊舞,叫“以舞相属”,即席间一人舞罢,再属于另一人舞,如此循环,相属而舞。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于宾客(见图 3)。

图 3 以舞相属(汉代画像砖)

在这一时期,雅乐舞并没有消失。但是,“周存六代之乐散亡。至秦唯余《韶》《武》,汉魏以后,咸有改革,然其所用,文武二舞而已 ”(《乐府诗集》)。这一时期雅乐舞仅以文、武舞形式保留,沿用文舞昭德武舞象功的传统,各朝代宫廷都要制定雅乐舞,用在祭祀典礼仪式中,并由官方乐舞机构统一管理。比如,汉高祖时祭祀仪式用文舞《文始》武舞《武德》。除此之外,汉代祭祀仪式中,还使用其它乐舞,如《巴渝舞》《大风歌》和《灵星舞》。汉代提倡“独尊儒术”的思想,在统治阶级中,有人极力想推行传统雅乐舞,但都没有达到如期效果。即使官方设置雅乐,也只是作为一种统治象征和体现官方文化的一个标志而已。

汉魏时,雅乐舞和俗乐舞分别由“太乐署”(又叫“太予乐署”)和“乐府”“黄门鼓吹署”管理。“太乐署”掌管祭祀雅乐。雅乐人材选拔,只能在贵族阶级弟子范围内。“乐府”相对于“太乐署”,只管俗乐舞。汉武帝时,“乐府”被扩大,成员来自各地民间艺人,汇集各地优秀节目和人才。并收集全国各地民间歌舞,加以编制和演出,为宫廷统治阶级所享受。“乐府”对汉代舞蹈发展作出了贡献。西汉末年,“乐府”被取消。东汉俗乐机构是“黄门鼓吹署”。曹魏时期,俗乐机构是“清商署”。

汉代乐舞思想理论,其正统的一面,大多是对儒家乐舞思想直接继承。强调乐舞发自内心和礼乐的社会作用,没有创造性发展。相反,汉代俗乐舞的评述中,却体现出舞蹈审美思想的火花。比如,汉代出现了用文学体裁描写舞蹈的文学作品——舞赋。汉代傅毅的《舞赋》、张衡的《西京赋》《南都赋》、杨雄的《蜀都赋》,其中真实描写了汉代舞蹈场面,从中体现了汉代舞蹈审美思想。

在这一时期,汉代乐舞文化交流随着汉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强大而不断扩大。汉代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加强边疆和中原的联系,为乐舞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乐舞文化交流,在中原和边疆及西域地区,双向之中开展。汉初虽有外来乐舞,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西地区乐舞文化交流的大门。其代表事例是,张骞从西域带回乐曲“摩诃兜勒”,汉代宫廷音乐家李延年根据此曲,创作出“新声廿八解”,用于军乐。另外还有,汉灵帝喜爱西域文化“好胡服、胡帐、胡板、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统治者对外来乐舞文化的偏爱,以至影响整个阶层的风气。与此同时,中原乐舞文化也传入外国。汉武帝时,曾赐高句丽鼓吹歌舞伎人,汉代乐舞传入东北地域。倭国(日本)、东夷■貊族(今辽宁凤城县东及朝鲜江原道一带)、夫余国(今辽宁昌图、洮南县以北,吉林双城县以南)的乐舞都被载入汉代史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舞与中原乐舞文化交流的事例,则以《巴渝舞》为代表。南方南越族与中原乐舞文化交流的情况,反映在出土的象岗南越王墓文物中,其中不少玉雕舞人的动作风貌与中原舞蹈相似。
北方的匈奴族与汉代乐舞文化交流,在王昭君远嫁匈奴时,已有体现,当时有不少汉代乐器传入匈奴。汉光武帝时赏赐匈奴“乐器鼓车”等。全面的乐舞文化交流,促进了汉代舞蹈的发展。

汉代舞蹈文物,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四川、河南、甘肃等地出土的,表现百戏杂技乐舞内容的画像石(砖)和乐舞杂技舞俑方面,其中有不少生动活泼的舞蹈形象。此外,江苏连云港有这一时期的摩崖造像杂技乐舞形象。江苏出土的玉雕舞人,甘肃出土的漆画舞蹈图,山东出土的歌舞游戏图案的帛画等,都反映了汉代乐舞百戏的发展情况。

汉代以前,先秦时代宫廷舞蹈,无非是《六代舞》的各种形式,没有超出雅乐舞范围。汉代时期,国家取得空前统一繁荣,俗乐舞受到重视,全国各地舞蹈被征调到京师集中表演。西汉时有专门演出各种乐舞百戏的地方— —上林苑平乐馆,类似皇家俱乐部。舞蹈得到大集中。而且,舞蹈与百戏相互交流,使舞蹈艺术大大提高,节目丰富多彩。汉代宫廷舞蹈转变先秦时期配合礼制、宣扬文德武功的政治目的为娱乐目的。舞蹈具有开放气息。乐舞内容涉及天上人间、自然宇宙,不囿于自己的小天地。当时的阴阳五行,神仙方术思想对乐舞有一定影响,使汉代乐舞具有神秘感。乐舞中道具的运用以及大量的拟兽舞蹈,使汉代舞蹈体现出巧拙、刚柔、美丑统一的风格。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独具一格。由于受“百戏”影响,舞蹈注重技艺结合,炫技往往是舞蹈的一部分。如《七盘舞》,舞人在盘上飞舞,具有高难动作技巧。各种手执武器乐器和道具的舞蹈,也重在表现动作与技艺的结合。舞蹈中大量使用长袖长巾等,丰富了舞蹈动作语汇。“女乐”舞蹈中运用眉目传情和飘逸轻盈的神态及体态,使汉代舞蹈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审美特征。汉代舞蹈总体风格是开朗明丽。

汉代“百戏”大型庞杂,各种舞蹈技艺精湛,“女乐”队伍扩大及专业舞人技巧高超,日常生活自舞成风,乐舞文化交流全面展开,凡此种种,无不体现汉代舞蹈蓬勃向上的泱泱大国气象,史家称之为中国舞蹈历史上俗乐舞高峰阶段。

东汉末年,汉王朝开始衰落,农民起义结束了强盛繁荣的汉王朝。战乱割据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后,西晋将战乱结束。然而,历史没有很快地走向统一,而是陷入更长时期更大规模的分裂割据。舞蹈历史的发展也随之陷于其中

为您推荐

分裂与割据,推进舞蹈交融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被西晋王朝短暂统一之后,接着又陷入东晋与十六国、南朝与北朝的对峙局面。分裂割据、连年战乱 300 多年。这一时期,舞蹈的发展主要贯穿在《清商乐》发..

辉煌唐舞,摘取古代舞蹈顶冠

魏、晋、南北朝以来,持续 300 多年的分裂战乱的历史局面,被隋朝统一了。然而,隋朝政权仅存 30 多年就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强盛的封建帝国王朝——唐朝。此时,自南北朝时期而..

盛极而衰 异军突起

唐末藩镇割据的战乱局势致使强盛的唐朝灭亡。随即出现五代十国若干小政权相继并存的分裂时期。这些小王朝保存了一些唐代乐舞,但规模很小。而整个舞蹈发展在此处于停滞状态。..

封建后期,舞蹈衰落

异族政权对汉族乐舞文化的接收

宋朝时期,全国并没有得到真正统一。沿着长城内外的契丹族政权辽和居住在青海一带的党项羌政权西夏,一直与北宋形成对峙局面。公元 12 世纪,女真族建立政权金与南宋对峙。辽、..

蓬勃兴起的民间舞蹈

唐代灭亡,大批艺人和乐舞作品散失在民间,辉煌唐舞落下帷幕之后,舞蹈走在衰落直至消失的道路上。如果,我们从更宽的范围来看,这种舞蹈发展的衰败,只是在宫廷舞蹈的线索上..

吸收在戏曲中的舞蹈

封建社会后期,舞势衰落,戏曲兴盛。随着戏曲对社会娱乐的全面占领,舞蹈发展,一方面走入民间,另一方面被戏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在戏曲艺术发展完善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