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与舞蹈美育和舞蹈普及

历史进入 20 世纪,新旧文化的斗争日益尖锐,新派知识分子提倡废科举、办新学,使得教育界气象更新,旧貌换新颜。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学堂教室,在开设了“乐歌”课的同时,也把“舞蹈”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增强国人体魄的教育目的。

起初,这类舞蹈课的具体内容,主要由外国传来的交谊舞和“土风舞”充当。到 30 年代,为了配合学校里的这部分舞蹈教学内容,一大批这类书籍相继问世,如先后出版的《学校舞蹈教材》、《舞蹈新教本》、《舞蹈教材》等教材,为学堂舞蹈课的实施与传播提供了方便。有些外国舞蹈,传入中国社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已经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最初的完全照搬到吸收消化再到有所创新。

在这样一个教育领域的新运动中,有一位音乐家的努力不容忽视。他就是当时远近闻名的黎锦晖。他从 20 年代开始,就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先后编写了 30 多个具有儿童特点的、融教育与舞蹈于一体的新型儿童歌舞和歌舞剧,为学堂歌舞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音乐家黎锦晖,1891 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早在童年时,他就十分喜爱各种乐器的演奏,先后学习过道教音乐的演奏、湖南花鼓戏、京剧以及北方的曲艺,成年后又非常热衷各种民间音乐的搜集工作。在意义重大的新文化运动中,黎锦晖于 1918 年参加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活动,1920 年秋,发起并组织了“明月音乐会”。1921 年他到上海后,除日常工作外,还创办了《小朋友》周刊。这类工作提供的便利条件,使他渐渐产生了运用美育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的念头。

由于黎锦晖拥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素养和汉语音韵学的功底,同时
又有志于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因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为了宣传国语,改革和普及儿童的音乐教育,他在十年间先后创作了 12 部儿童歌舞剧,著名的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画家》、《三蝴蝶》、《小羊救母》和《最后的胜利》等,以及 24 部儿童歌舞曲,如《可怜的秋香》、《寒衣曲》、《努力》、《春深了》、《小鹦哥》、《蝴蝶姑娘》和《吹泡泡》等。

1927 年 2 月,黎锦晖创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招收了 30 余名青少年。在舞蹈课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是艺术舞蹈,有古典舞、现代舞、土风舞等,主要学习《天鹅舞》、《水手舞》、《西班牙舞》等,并编排了《火光舞》、《金铃舞》(少数民族舞蹈)、《宝刀舞》(传统武术)、《浪里白条》(戏曲中的水斗)等节目。第二是形意舞,用舞蹈手段将各种动物、植物及自然事物拟人化,并努力突出其内在个性。第三便是歌舞剧,主要培养演员将歌、舞、剧融为一体的能力。通过紧张而有效的学习,学生们在短短的三个月中就能登台表演了,他们边学习边演出,很快就成为出色的演员,受到广泛好评。“歌专”于 1928 年停办,然后成立了中华歌舞团。1929 年又组建了明月歌舞团,一时名声大噪,在国内外产生不小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黎锦晖的一些优秀作品如《喜鹊与小孩》和《小小画家》等被搬上舞台,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

虽然晚期的黎锦晖有些许不足之处,但无可否认,由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像旋风一样在当时的学校生活中盛行达 20 多年。这种兼有启蒙与美育双重目的和价值的歌舞活动,由于其空前的教育意义和广泛的接受规模,成为中国近代舞蹈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校艺术运动。

为您推荐

舞蹈是艺术之母

当人们为自己创造了神,为永恒匮乏的精神找到天界的归宿与休憩时,舞蹈,立即就成了他们取媚讨好神灵的一种佳品被奉上祭坛了。虽然在宗教仪式中大量存在的舞蹈并非只是为了媚..

中国古代灿烂的舞蹈

西方的芭蕾舞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已具有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舞蹈的意味。无论在不同的舞目中,艺术风格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它的基本的程式是严格规范化的,为大家所公认。 我..

舞蹈界新的力量--伊莎多拉·邓肯

第一个以舞蹈强烈震撼了几乎整个自命不凡的欧洲知识界的是伊莎多拉·邓肯。 邓肯使人们在 20 世纪重新发现了舞蹈的力量! 生命的真实感受,自由的表现精神,独立的艺术品格,崇高..

真实的舞蹈体验

舞蹈美化生活

舞蹈只是动作天地里的一小部分。但所有动作现象中,大约只有舞蹈,才以对动作的直接体验为目的,才以动作为自己直接领略的对象,才直接关心动作自身的形式与意味。体育旨在竞..

舞蹈让生命充满活力

人生于世,与天、地、人、物相交往,故有情动。情动于中,聆听之、观照之、品味之,发为咏叹,便是诗了。按先儒的见解,诗性不可滥发。发乎情,须止乎礼义,不逾规矩,有节有..

舞蹈剧场

观赏舞蹈并非近现代才出现的现象,在舞蹈的初始时代,就有人舞有人观。学舞者少不了观;跳舞者歇息的片刻或许就进入了观者的阵营。此时你观,彼时我观,但大都不会是观者不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