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物的中国新舞蹈艺术,伴随着中国人近半个世纪艰苦卓绝的民族救亡和社会革命,历经了它的光荣与梦想;终于,在共和国诞生的隆隆礼炮声中掀开了它全新的一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主要标志,中国当代艺术舞蹈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壮阔时代。
刚刚走出纷飞的战火从苦难中站立起来的人民,对未来怀有最炽烈的向往和最美好的憧憬。“胜利秧歌”、“革命腰鼓”这些来自陕北红区的民间歌舞样式,当然地成了被解放了的人们对新生活挚诚而率性的最初表达。1949年共和国建立的前夜,代表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大秧歌》和《腰鼓舞》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这个事件传达出一个信息:中国人将用属于自己民族的舞蹈形式来表达他们对新生活的自信和骄傲。
五、六十年代,对舞蹈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传统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 40 年代的延安“秧歌运动”和在国统区由戴爱莲等人发起的“边疆舞”采风热潮,事实上,50 年代再度兴起的民间舞蹈采风和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正是“秧歌运动”和“边疆舞”在新时期的延续与深入;另一股力量,则主要来自“戏曲舞蹈”和其它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舞台艺术舞蹈也由此形成两大基本类别,即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和中国古典舞作品。另外,在挖掘、整理民族传统的舞蹈样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自己的舞台艺术舞蹈体系的过程中,前苏联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能忽略的。
中国传统的和各民族的舞蹈形式,尤其是根植于民间的歌舞表演,以其质朴和富有民族个性的精神内涵,清新而率真的性格,昂扬又热烈的情绪,暗合了五、六十年代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脉搏。因此,以中国传统的和民族民间歌舞形式为素材而创作的舞台艺术舞蹈,就组成了五、六十年代初中国舞台上最明媚最璀璨的一组组舞蹈造像,它们中的不少已成为名垂艺史的世纪经典。这些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是我们这个新生祖国的舞蹈的青春礼赞。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