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年,同《小刀会》先后问世的三幕神话舞剧《鱼美人》(见图 15),却有着与前者迥异的艺术风格。和许多神话题材的舞剧相似,《鱼美人》也是一出人、神相恋的爱之赞美诗。大海的公主鱼美人向往人间的幸福,暗自恋上了勤劳勇敢的猎人。然而,阴险的山妖早就垂涎于鱼美人的美貌,伺机劫掠她。危急中猎人挺身而出救下鱼美人,尔后双双坠入爱河。山妖一计未逞再施魔法,使猎人沉入海底。在神奇的海底世界里,鱼美人救醒了猎人。水族们精美的舞蹈后,猎人谢绝了海龙王的盛情挽留,携鱼美人重返人间。猎人与鱼美人举行隆重的结婚庆典,不甘心的山妖又来寻机破坏,再度抢走鱼美人。在阴森的岩洞里,山妖向鱼美人逼婚,遭到拒绝。为救鱼美人,猎人独闯大森林,抵挡住了蛇精的诱惑;在七个人参小矮人的帮助下,战胜了各种山魔林妖,终于斩除山妖,救下鱼美人。爱的光辉普照大地。
《鱼美人》由前苏联芭蕾艺术大师彼·安·古雪夫出任总编导,李承祥、王世琦、栗承廉等在舞剧创作中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编导合作创作,吴祖强、杜鸣心作曲,陈爱莲、陈泽美、王庚尧等主演。这是一部借鉴前苏联芭蕾舞剧的编剧经验和艺术手法,试图将西洋芭蕾形式同我国传统的舞蹈艺术相结合,以逐步实现芭蕾艺术民族化的实验性作品。
图 15 舞剧《鱼美人》(1959 年)
《鱼美人》在艺术上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首先,它较好地发挥了舞剧中舞蹈的表现功能。为此,编剧们有意识地避免了冗杂琐细的生活细节,
赋予作品一个更适合舞蹈表现的戏剧框架。其次,在舞蹈的结构和舞段的编排上,更强调对编舞技法的掌握和自觉运用。如用“主题性动作”来结构和发展舞段,塑造舞剧人物形象;注意发挥双人舞的表现功能,而较少采用哑剧式的表演等。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有:猎人主题动作的创造和运用,鱼美人与猎人的双人舞,鱼美人与山妖的双人舞等。此外,海底的“珊瑚舞”、林中的“蛇舞”,也都或因其新颖的造型,或因其独特的性格而成为舞中精品。再次,注意使舞蹈动作的风格与人物的性格相统一。如基于古典舞风格的猎人舞段,对猎人英勇果敢的性格的刻画;从山东民间“鼓子秧歌”发展而来的主题性动作,对人参小矮人诙谐、质朴性格的凸现等。最后,《鱼美人》抒情而富有浪漫气质的旋律,陈爱莲优美、流畅和富于艺术表现力的舞蹈,以及借助各种舞台艺术手段营造出的扑朔迷离的海底与林中世界,都给人以强烈的赏心悦目的形式美感。
另一方面,在《鱼美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和芭蕾的明显影响。虽然舞剧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但中国式的神话色彩并不浓重。相反,其戏剧结构的发展逻辑和某些情节细节,让人更多地感到古典芭蕾舞剧的影响。比如,第三幕中,山妖化装前来参加猎人和鱼美人的婚礼,并施魔法离间他们的关系,就带有《天鹅湖》的某些影子。林中七个小矮人以及他们的善意相助,也都是西方神话故事里的经典性细节。在舞蹈风格上,《鱼美人》虽然也吸取了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的动作素材,但像女主人公鱼美人的舞蹈和其它不少舞段,都并不拘泥于古典舞或某种民间舞的风格模式。也许由于这些原因,《鱼美人》在首演不久便引来了一场关于民族舞剧要不要保持民族传统风格,要不要维护民族审美习惯的争论。诚然,《鱼美人》一定程度上存在模仿的痕迹和“食洋不化”的问题,但它在追求舞剧的舞蹈表现功能方面,在探索舞剧自身的艺术规律方面,却率先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尤其在当时中国舞剧创作已开始显露出某种模式化的倾向,《鱼美人》的创新和另辟蹊径的尝试就显得弥足珍贵。总之,作为带有实验性质的《鱼美人》,其创作和演出实践,为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经典《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的到来奏响了序曲。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