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望”中崛起的中国现代舞

80 年代的中国舞坛上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国现代舞在它被压抑了多年之后,在社会和艺术的新土壤之中,异峰突起久蓄而勃发,成为这个时期独领风气之先的生力军。

早在 80 年代初,当人们刚刚从那场文化专制的阴影里走出,寂寞了多年的舞台重又充满着五、六十年代欢快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老一代的人们从这些曾令他们激动不已的舞蹈中回味着往昔的美好,年轻的一代则多少有些惊愕地沉浸在舞台上这些他们几乎从未体验过的艺术意境之中;多数人心中理解的舞蹈艺术还都是或欢快热烈或典雅优美,但一定是风格纯正的民间舞与古典舞。而对于一种不拘泥于任何风格模式,带有更多思辨气质和现代艺术精神的新型舞蹈,许多人尚无充分的心理准备。就在这样的时刻《希望》降生了。

空阔的、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的舞台上,一个上身裸露的男性人体在贴近天幕的表演区深处扭动着挣扎着,几度站起又几度跌倒。舞蹈中,那些新鲜的地面动作,那些充满紧张与对抗的扭曲,极度的收缩与扩张,肢体向四周的放射感、延伸感,以及裸露的躯干在动态下所呈现出的肌肉影调的丰富质感 种种这一切让人觉得陌生而又新奇。这就是由王天保、华超创作、华超表演的男子独舞《希望》(见图 20)。这个舞蹈里没有具体的人物,也没有可以抓住的情节线索,有的只是充满形式意味的肢体律动。然而,正是这个抽象的、多义的运动与力的王国,牵动起了人们各种各样的“希望”。舞蹈《希望》在它初次与观众见面的时候,曾令许多人感到意外和微微地一怔——它毕竟是多数人舞蹈经验中不曾有过的。但作品中崭新而又丰富的舞蹈意象,生动而又极富生命质感的舞动,很快征服了它的观众。《希望》中那个从地平线上站立起来的人体像一个宣言:中国现代舞将从这里崛起。

《无声的歌》和《海浪》也是这一时期的现代舞作品。王曼力、张爱娟的女子独舞《无声的歌》,表现了张志新的悲惨遭遇

图 20 男子独舞《希望》

和她不惧淫威的烈士壮举。现实性的题材,英雄主义的情怀,都是我们以往的舞蹈中常见的东西,只是编导在此运用了我们所不熟悉的表现手法。整个舞蹈没有人们习惯中期待的音乐,创作者利用各种声音效果,如流水、叹息、啜泣、镣铐声、婴儿的呢喃、鸟儿的啁啾,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冷笑,结合舞蹈表现,让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身陷囹圄的烈士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所经历的情感波澜。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震撼与感染力让人不能不相信:采用声音而非常规的音乐手段是这个作品最恰当的表现方式。编创者放弃音乐的做法全无哗众取宠之意,也不是有意模仿西方现代舞的类似手法。《无声的歌》让人初次领略了在无音乐相随的情况下动作自身的表现力,它还促使人们进一步去思考音乐与舞蹈、音响与动作之间的多种可能性关系。而男子独舞《海浪》则是贾作光晚期的重要作品,它是伟岸的大自然赐予艺术家的灵
感的结晶。在这里编导采用了类似音乐中的复调手法,塑造了海浪和海燕两个主题性意象。通过双臂或柔软或有力的起伏与抖动模仿海燕的翱翔,又用身体连续的向后软翻与向上跃起来比拟海浪的涌动。飞翔的海燕与起伏涌动的海浪两个意象自由转换又彼此呼应,相互交织、叠合,汇成一阙海天空阔银燕翱翔的自然之歌。这种在艺术形象之间自由进出和转换的带有意识流特征的艺术手法,在当时的舞蹈创作中还是不多见的。以至于当《海浪》在 1980 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上初次露面时,尽管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但评委们对这个在艺术观念上颇为“前卫”的作品却不知如何是好,结果只给了个三等奖。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浪》显示出了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1994 年它终于被评为 20 世纪的中国舞蹈经典作品。

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与外界交往的日益扩大,西方的舞蹈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舞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开始越来越多地渗透和影响到我们的创作中。80 年代伊始出现的现代舞作品,其数量和范围在当对仍是微小的,可是自那以后,现代舞的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作品题材和艺术旨趣的多元化发展,动作语言的开拓与实验,新的时空观念、表现手法的尝试,创作思想的活跃和作品的不断出新,使中国现代舞在短短的十余年间积累起了相当数量的作品,并且逐渐开始呈现出自己的民族风格与艺术个性。这期间陆续问世的现代舞作品中比较有影响的还有: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男子群舞《黄河魂》和双人舞《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北京舞蹈学院教师王玫的《潮汐》,胡嘉禄的《绳波》、《血沉》、《独白》、《彼岸》,总政歌舞团的《八圣女》,王举的《高粱魂》,周培武等人的《大地、母亲》,北京舞蹈学院的《长城》等等。

为您推荐

声色追求与舞蹈进化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里,原有的制度和观念逐渐变化了。最突出的例子是原始社会的公开选举制“禅让制”,在这一时期,由夏禹的儿子夏启废除了。夏启杀死了原“禅让制..

人类生存与舞蹈雏形

原始社会人类生存状况极其低下,穴居野处,茹毛饮血。人类的进步首先是生存条件的不断改善提高。我国古代传说记载,原始先民“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其害”,其后“燧人氏..

“制礼作乐”与“礼崩乐坏”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侈,刚愎拒谏,搜括剥削,重刑镇压。人民的负担和社会矛盾都达到极点。这种社会现象,呼唤着一位圣贤君主,来结束这种状况。于是,周武王联合了庸、蜀、..

早期舞蹈 祈神求天 记事象功

秦朝舞蹈--兼容并取艺高技强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东周列国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气势中结束了。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封..

“秦王扫六合”掀起汉舞泱泱大国气象

春秋战国以来的,多姿多彩的七国乐舞文化及其它表演艺术,汇集一起,在汉代安定繁荣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一种新的表演艺术——“百戏”。这是汉代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百..

分裂与割据,推进舞蹈交融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被西晋王朝短暂统一之后,接着又陷入东晋与十六国、南朝与北朝的对峙局面。分裂割据、连年战乱 300 多年。这一时期,舞蹈的发展主要贯穿在《清商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