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1),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衣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2),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挂(音绢):挂结。(2)丧乱:指安史之乱。
为您推荐
这是一个生长在水乡、在水上服劳役,忍受着难熬痛苦的纤夫的话语。
诗句的意思是:一间茅屋不值几个钱,但想出外谋生又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劳动人民对家乡的爱恋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故土难离的乡土观念的具体写照。..
君不见边庭之地连年战事不断,扰攘不安,造成时局艰难,致使文人才士的创作也感到天地窄小,不能自由地抒发奔放的感情。
这里委婉讽渝统治者穷兵黩武,腐败无能,亦伸吐了志士文人遭受压抑的郁闷情怀。
注:辽海,辽东,泛指边境地..
秋风劲吹,苔藓满阶,可知幽居处荒凉、冷落,与当年“春殿嫔娥鱼贯列”相比较,怎能不让人哀从中来,倍觉孤独和惆怅?前句写忆往事,心颇悲哀;后句写现实之景,终日幽居深院,更是忧伤难解。
两相对比,增强了惆怅、凄苦的情绪。
李煜..
诗人留居他乡久而不能归还,头白心碎,空山又传来阵阵雁鸣,倍觉其声哀怨。
落日时分登上郢城遥望西北方向的家乡,却又见秋风逐水而来。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何时才能归回故乡?抒发诗人有家不能归,暮年已至而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
长安夜空,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衣的情景。
习习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思念之情。“总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征出思妇切盼团..
叶落飘零,本是自然现象,一般人习以为常,但对长久漂泊在外的游客,却往往为之感慨;夜里独坐,听秋风习习,不觉引动无限旅愁。
早晨再观镜中容颜,鬓衰发白,反映出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抒发了诗人无限的哀愁,从中可见作者遭际之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