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集。艾青著。北平市学生助学委员会印。重庆烽火社 1941 年 6 月初版;1942 年再版,系靳以主编的“烽火文丛”之三。
收长篇叙事诗《火把》1 首。全诗分 17 节:“邀”、“街上”、“会场”、“演说”、“给我一个火把”、“火的出发”、“队伍”、“来”、“散队”、“他不在家”、“一个声音在心里响”、“那是谁”、“劝一”、“劝二”、“忏悔一”、“忏悔二”、“尾声”。《火把》写于 1940 年,被作者称为《向太阳》的“姐妹篇”。这首长篇叙事诗以 1939 年挂林纪念抗战两周年那次规模巨大的火炬游行为背景,在强烈的时代气氛中,叙写了一对女青年的故事。它的发表被誉为“展开了史诗叙事诗的幕景”。
诗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女知识青年唐尼的感人形象。长诗描写了她在一个夜晚的思想斗争,以及在斗争中前进的历程。她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生活上好打扮,追求个人幸福;尽管她也读一些《大众哲学》之类的新书,具备了一些爱国主义思想,但这种意识却是朦胧的,同时,也缺乏正确的奋斗目标,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淹没了她的理想,她整日沉浸在个人爱情的悲欢中,流着悒郁的泪水。而长诗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李茵,则是一位比较成熟的革命女性。她曾参加过各种抗日救国运动,到前线经受过艰苦的战斗生活的磨炼,她认为只有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人民与民族才是最幸福的。李茵的出现,成了唐尼思想的转机。这样,唐尼在朋友李茵的邀请下,去参加盛大的火把游行。尽管她的最初动机是希望能在这次活动中找机会与自己所爱的克明见面,也在偶然看到克明与一女同志在谈论抗日宣传工作时吃过醋,甚至熄灭了手中的火把。但当她的心被煽起火焰的狂风,在“火把的洪流摆荡”的时候,“一种完全新的东西”,使她不能不看到个人的渺小。她在李茵的谆谆劝导以及恋人克明革命行动的感召下,开始懂得了“爱情并不能医治我们,只有斗争才能把我们救起”的生活道理,从而丢掉了以往的感伤,摆正了个人幸福与民族解放的关系,觉醒开始变得“坚强起来”。唐尼的转变就在一个晚上,看来似乎有些突然和简单了,但这正是诗人的浪漫主义的想象,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所作的集中化表现。作者在艺术形式和语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象征和写实手法水乳交融,有如镜头组接般的画面展示,还借鉴了定格、画外音等电影表现手法。同时,群众口头语言的成功运用,使长诗有“朗诵诗剧”的美称。这首诗在当时曾广为传播,对推动诗歌大众化,激励广大青年,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投身现实革命斗争,起到了较大的教育和鼓动作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