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集。臧克家著。是作者的第一部诗集,1933 年 7 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自费),收诗 22 首。开明书店 1934 年 3 月版,收诗 26 首,有闻一多序(1933 年 7 月)和作者《再版后志》。
1933 年版的收诗目次如下:《难民》、《忧患》、《希望》、《生活》、《烙印》、《天火》、《失眠》、《像砂粒》、《变》、《不久有那么一天》、《万国公墓》、《都市的夜》、《老马》、《老头儿》、《老哥哥》、《炭鬼》、《神女》、《当炉女》、《洋车夫》、《贩鱼郎》、《渔翁》、《歇午工》。共计 22 首。1934 年版中加入了《到都市去》、《号声》、《逃荒》、《都市的夜》四首,共计 26 首。作者在《论新诗》中说到:“作为一个诗人而生活在眼前的中国,纵不能用敏锐的眼指示着未来,也应当把眼前的惨状反映在你的诗里,不然真愧煞是一个诗人了。”
闻一多先生在序里赞扬臧克家“不是存点好玩的意思来写诗”,而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写生活上有意义的诗,因而他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
茅盾也充分肯定了臧克家严肃的创作态度:“我对于诗集《烙印》起了不敢亵视之感,我相信今日的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一个青年诗人的烙印》)
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使《烙印》具有坚定、严峻的生活内容和泥土气息。它塑造了破产农民和市镇最低层“不幸的一群”的形象,不仅真实地描绘了他们的悲惨的命运,诉说了他们的苦难,而且触及了苦难根源——封建剥削的残酷,国民党统治的昏暗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也寄寓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表露了诗人对黑暗势力的愤懑。这些诗,可以说是 30 年代初期中国社会黑暗现实的“烙印”。《老哥哥》一首,使“老哥哥”这一形象,成为新诗史上 30 年代出现的第一个被压迫、被剥削的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是作者的杰出作品之一。另一首反映苦难农民形象的《老马》,堪称一件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艺术品。它是一首咏物诗,但作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令读者很自然地联想起苦难深重的旧社会的农民。同时,如果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他当时所处的境况来看,诗中的“老马”可以说就是诗人自我情感的对象化表现。它同样寄寓着诗人在黑暗现实里所领略到的生活体味和他所持的人生态度。《烙印》还道出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人生际遇和对生活的见解。诗人在矛盾的思想和苦闷的情绪中,清理出一种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向黑暗现实作斗争的生活态度。这也是诗集《烙印》在当时出现的一点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
总之,《烙印》是一幅 30 年代黑暗破碎的现实的画卷。在当时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颓废诗风在诗坛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时,而《烙印》则与之相反,它具有一种朴素的,谨严的艺术之美。虽然在《烙印》中所跳动的是一颗矛盾苦闷的心,但也郁积着一种向黑暗现实冲击的力量。它那种正视现实,立足现实,抒写苦难、不畏苦难的生活态度,使臧克家以一个新人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现代诗坛。其中《老马》、《烙印》是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