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长诗。邹荻帆著。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0 年 8 月初版,发行人吴文林。
编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六集。是诗人专集出版的第一首长诗。
这部长诗共分四部,前有《序诗》。第一部:《我生在木厂》;第二部:《斧锯刨凿繁杂的交响》、《木厂里的造访客》、《夜》;第三部:《悬梁者》、《水葬》、《做棺材的人》;第四部:《再会吧,木厂》。其中,《序诗》相当于诗人自序,交待了写作《木厂》的原因和背景。“虽是生活的波浪/已把我掀得老远,/但我不会忘记你们,/每每我想起了风雨交织的芦席棚,/同春天/那柔和的阳光/从破空射进泥湿的木厂,/你们知道/我是沉没于怎样的回忆里!”诗集是诗人那深沉的故园之思凝聚而成的,表达了一种赤子般真诚坦荡的情怀。早年的生活经历深深影响着诗人,使他对不平等的社会极端愤恨,而对劳动者的苦难命运则寄予深深的同情。在《木厂》中,诗人不仅回忆了在木厂度过的纯真无暇的时光,而且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呼唤被压迫者起来反抗。在《序诗》中,诗人明确指出:“我献上这/如同你们生活一样的/沉重、机械、平凡、迟钝、忧郁的诗句,/因为你们已作了多年的奴隶了,/在今天/你们应该要站起。”总体来看,长诗情感深挚、激情饱满,有从中国古典长诗中汲取的沉郁顿锉的风格,能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木厂》的内容极为丰富,展现了广阔的生活面,同时又善于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点面结合极为巧妙。长诗亲切自然,描写细腻,充满人情味;语言则清新质朴、简洁凝炼;有些殷落情趣盎然、词藻优美、想象奇
特,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杰出的创作才华。苜蓿花 新诗集。谢旦如著。1924 年 11 月 1 日编成, 1925 年 8 月 25 日自费出版。系“湖畔诗集”第四集。《苜蓿花》是诗人唯一的一本诗集。该书为 64 开的狭长横排本,用粉连史纸绿字折页印刷。书前有作者自序。封面为酱红色,穿黄色丝线打结装订,装帧精美,别开生面,小巧玲珑。由于该诗集印数不多,现在已极为罕见。
收现代诗 35 首,均为三行诗,每面一首,以第一行诗作为诗题,如《苹果绿的水晶钟》、《破了的绒衫还没有补上》等。诗集中有部分篇章抒写了年轻诗人真挚的爱国热忱,表现了较为明朗的色彩;但大多数篇章都是中国传统的“忆内”诗的翻版,是深情追悼他的亡妻的,因而形成一种深沉凄婉的总体情调。这些三句式的小诗,大都表达了诗人零碎的片断忆念,刹那间的情感迸发,却能产生意韵悠长,亲切自然的效果。“诗贵真情”,谢旦如的《苜蓿花》正是在“情”上取胜的。对妻子的浓浓感情唤醒了诗人的灵感,使他将一些断鸿残篇连缀绵绵无期的长恨曲。这些诗作有的抒发了作者新婚丧偶,满目凄凉的愁绪,如“苹果绿的水晶钟,一年多些也坏了,凄凉的一间新房呀!”人亡物在,物去人非,一种深深的幽怨自然流出,感人肺腑。也有的诗作表白了诗人在亡妻去后孤独无依、寂寥凄清的处境,如:“破了的绒衫还没有补上,寒冷飞近单衣的身上,啊!但她是远了呀!”伤心之余,遂作断肠语,使读者也难免潸然泪下。著名诗人赵景深在读了作者赠他的诗集后,自称由然想起了纳兰的悼亡词和无徵之的《遣悲怀》,认为《苜蓿花》也有堪与之媲美的幽缈诗境和真挚的思妇情怀。(《忆旦如》,刊“湖畔诗社”资料集,中国作协浙江分会《创作通讯》1982 年第 1 期。)谢旦如本人在《苜蓿花·自序》中说,编印这本诗集是“为了安慰我自己的心,想在夜
里睡一刻无梦的浓睡,所以把积在心头的悲哀,亲手埋葬在苜蓿花的花丛里。我并没有重大的欲望,只要夜半人静后,听见哭声里有我书的一句。”虽然谢旦如是为出版《苜蓿花》于 1924 年冬天才加入“湖畔诗社”的,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深得“湖畔诗派”以情动人的真意。然而诗集印数不多,流行不广,同时过于凄凉伤感,与当时的诗风不合拍,因而在中国新诗史上影响不大,甚至鲜为人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