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集。郭沫若著。1948 年 9 月上海群益出版社第 1 版。
《蜩螗集》附《战声集》,所收诗歌有:《春礼劳军歌》、《阵亡及殉职政工人员挽歌》、《迎西北摄影队凯旋》、《罪恶的金字塔》、《谢“园地”》、《第十八次“十·廿三”》、《水牛赞》、《神明时代的展开》、《颂苏联红军》、《和平之光——罗曼·罗兰挽歌》、《进步赞》、《为多灾多难的人民而痛哭》、《挽四八烈士歌》、《民主家庭》、《断想四章》(一、《恐怖》、二、《骗》、三、《慈悲》、四、《诅咒》)、《<礼魂>今译》、《<桔颂> 今译》、《陶行知先生挽歌》、《祭陶行知先生》、《中国人的母亲》(“双十”解》、《“一二·一”纪念》、《寿朱德》、《蝶恋花》、《满江红》、《水龙吟》、《烛影摇红》、《咏史》、《题王晖棺刻画》、《松崖山市》、《题关山月画》、《题南天竹》、《董老行》、《沁园春》、《祭昆明四烈士文》、《司派狂》、《祭李闻》、《送茅盾赴苏联》、《“十月”感怀诗》、《海上看日出》、《再用鲁迅韵书怀》。
《蜩螗集》是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创作的最后一本诗集,也是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它既总结了诗人前期创作的成就,又开启了诗人在当代文学时期的诗歌创作。由于当时诗人以极高的热情从事国统区革命文化工作,同时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历史剧的创作,因而《蜩螗集》中的诗作总体艺术水平不是非常高超,但却具有极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重要的认识价值。《蜩螗集》所收的诗作大都写于 1939—1942 年。此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解放区人民进行疯狂的屠杀,而在国统区,国民党政府也逐渐撕去了抗战初期积极抗日的面纱,暴露出反动腐朽的本来面目。诗人经过抗战初期的短暂热情,也逐渐回复为清醒冷静的状态。与《战声集》相比,《蜩螗集》的浪漫主 义因素明显减少了,相应地反映现实的深度明显增加。狂热的歌颂变成了冷峻的讽刺;高昂的热情转化成深沉的激愤。在《“双十”解》中,诗人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国民党政府对内镇压、对外乞怜的无耻行径;而在《第十八次“十廿三”》中,则历史性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斗争的依据。总之,《蜩螗集》在艺术上虽然不是十分精到,但在鼓舞全国军民坚持抗战,伸张正义,追求自由与光明中,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