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集。鲁迅著。北新书局 1927 年 7 月初版。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1957 年 5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第一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诗集。书前有作者 1927 年 4 月 26 日于广州白云楼上所作的诗集题辞。
收散文诗(包括题辞在内)共 24 篇,目次为:《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野草》写于 1924 年至 1926 年间,除最后两篇外,写作时间大体上与小说集《彷徨》相同,心境也完全一致。作者援引屈原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彷徨》的书前题辞,用以说明《野草》也完全合适。《野草》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剖和不倦的战斗,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艰苦。这种感受和探索正是动荡的时代生活的产物,在统一战线内部日趋分化的时候,进步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认清前进的方向,大都抱有同样的苦闷。不过鲁迅所挟持者远,所属望者殷,他的苦闷也便比一殷人重大得多,深得多。《野草》的内容比较复杂,贯穿在不少诗作中的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着力揭露了黑暗势力的丑恶,同时宣扬要坚持不懈的战斗。诗作《这样的战士》和《过客》在这点上表现得特别鲜明。“过客经过长途跋涉,疲惫而又劳顿,然而生命的声在召唤他,他依旧昂着头,奋然向前走去。”《这样的战士》里出现反复重叠的语句,以表示战士的坚韧和执著。这两篇作品实质上是鲁迅前期的战斗历史概括的反映。《野草》里也有一些曲折隐晦的作品,较多地流露着空虚和寂寞的情绪,例如《影的告别》,又如《墓碣文》等,从“剥落很多”“苔藓丛生”的碣文里,人们看到了死者的沉郁的性格:“抉心自食、欲知本味。”鲁迅曾经自述其当时的心情是:一方面,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另一方面,又“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由于作者抒写的是心灵深处痛苦的思绪,许多感想又在“那时难于直说”,艺术表现就比较含蓄,即便是传达感激之情的《腊叶》和叙述忏悔之意的《风筝》,也都用了絮语和独白。诗集中也有一些象《雪》、《好的故事》的诗作景物清晰、格调明丽,而又寄意深远,在艺术构思方面,也显得十分新颖。《野草》的艺术形式受法国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以散文化的语言表现诗的意境,为中国新诗坛的散文诗创作开创了先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