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叙事诗。田间著。诗人社 1936 年 7 月初版。
长篇叙事诗共分 3 部分。第 1 部分《饥饿》、第 2 部分《扬子江上》、弟 3 部分《去》。全诗约 1500 行。它是田间的第一部叙事诗,但已经充分体现了持人的叙事技巧和创作才华。在这部长诗中,田间进一步显示了他作为“农村诗人”、“战士诗人”的本色,写下了一系列匕首梭枪般质补无华的诗句。他把自己深沉浑厚的感情呈献给母亲般养育了他的乡村原野,认真地思考、探求着发动农民斗争这个中国革命的主要课题。在黑夜中,他摸索着,控诉着,宣告着——中国农村那纷纭复杂,喜泪交集的故事。诗集以激昂壮阔的情绪,铿锵有力的语言,沉重地揭示了中国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丑恶和不平:农民在饥饿中挣扎,母亲在凄凉中悲泣,恶霸在狂笑中肆意压榨,帝国主义在野蛮的兽性里大肆屠杀 中国农村在重重恶势力的欺凌压迫下,正象呜咽的江水一样,痛苦地呻吟。长诗以扬子江象征祖国和人民,热切地呼唤它们的觉醒,号召它们起来斗争。诗人乐观地坚信:“人民的春天”,将随着人民的斗争“踏着战斗的路回来。”虽然长诗在创作手法上还比较稚嫩,缺乏凝炼成熟的形象,但那种激昂高亢的斗争情绪,却感人至深。
长诗发表时正是中国农村春潮乍满,山雨欲来的时候,广大农民正在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觉悟;同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高涨,中华民族要求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愿望强烈。在这样的峥嵘岁月里,一首以典范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诗,自然会喊出民族的愤怒和阶级的仇恨,成为时代精神的号角;另一方面,这首长诗诞生于那样的年代,也必然起到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成为人民革命的催化剂。因此,《中国农村的故事》一经发表,立即引起当时文坛的普遍关注。著名文学家茅盾曾在《叙事诗的前途》(《文学》,第 8 卷第 2 期,1937 年 2 月)一文中对这首长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最可注意”的叙事诗之一,有一种浩荡的气势。可以说,《中国农村底故事》无愧于这一评价,并且提供了比这更为丰厚的价值。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