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的唐代造像

太原天龙山二十一个石窟,除以前谈到的北齐和隋代石窟外,第四——七,一一——一五,一七——二一各窟皆唐代修建。其中以四、六、一四、一七、一八、二一诸窟较大也较重要,窟平面是一般唐代的方形窟,后壁及左、右两壁各有二尊像。其他多是小窟。

天龙山石窟有很多唐代造像是盛唐时代“曹衣出水”式的代表作品。第一四窟右壁中央的菩萨,一七窟诸像和第一八窟的诸像,都是身体大

部分裸露在外。佛像多是袒胸,菩萨袒露上体,体格匀称丰腴,表现出筋肉的柔软富有弹性的感觉,给人以十分艳丽的印象。衣薄透体,衣褶自然而有规律,完全适应动作的变化。佛像一般是端坐垂了双足,菩萨像或作立像,或作垂一足盘坐,而身躯倾侧或微微侧转,姿态自然,变化丰富。无论菩萨的立像或坐像的全身的中心线都不成为直线,而作出富有表情的姿态,但一般的面部多作酣睡或冥想的宁静的神情。这些造像在雕刻技术上非常成熟,都特别适合于四面围观;身体各部分筋肉骨骼的准确的处理,衣褶的规律自然,每一躯像的洗练和完整的造型都是高度真实性和装饰性完美的结合的结果(图188、189)。

天龙山唐代造像创造了人体美的典型。这个身体是有血有肉的,是柔和而温暖的。天龙山的唐代造像显示了宗教美术中塑造优美形象的高度成就。

为您推荐

云冈、龙门的北朝石窟造像-北魏佛教及石窟造像的历史

鲜卑族的拓跋珪在公元三八六年自称为“魏王”,建立了北魏政权,兼并山西北部的各部落,并进而攻河北省的大部和山东、河南的一部分,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公元三九八年起..

炳灵寺、麦积山及其他北朝末期的石窟造像

甘肃地区在南北朝初期是佛教的中心,在文字记载中也见过石窟造像之类的活动。沮渠氏的“凉州石窟”(公元四世纪初)就是其一,而现在尚难完全确定其真实的所在,可能即武威天..

南北响堂山、天龙山北齐石窟造像

北齐的石窟造像地点较多,较著名的有河北南北响堂山,山西太原天龙山和分散在山东中部的几个规模较小石窟。 南响堂山与北响堂山相去约三十余里。是北齐的高澄、高洋兄弟为纪念..

南北朝的石刻造像及造像碑

隋及初唐的绘画和雕塑-隋代的造像石窟

隋文帝杨坚建立政权以后,于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下诏修复七年前被北周武帝下诏废弃的佛寺,并造金银、檀香、夹紵、牙、石等,大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躯佛像,修复旧像一百..

龙门奉先寺及其他唐代造像

洛阳龙门有唐代造像石窟十余处,经过了约一百年的沉寂时期又重新活跃起来了。自北魏末年(公元四六○年前后)的造像的热潮过去以后,东、西魏到唐初龙门虽有若干各别的零星的..

天龙山的唐代造像

太原天龙山二十一个石窟,除以前谈到的北齐和隋代石窟外,第四——七,一一——一五,一七——二一各窟皆唐代修建。其中以四、六、一四、一七、一八、二一诸窟较大也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