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米芾等文人学士画

文人学士们的绘画,表现对象一般是简单的,技法用笔的熟炼,追求主观意趣。除了李公麟、王诜等少数人在技术上有根底,以真实的表现为目的外,苏轼等影响尤大。

文人学士画中最早流行的题材是墨竹。墨竹开始出现在五代的四川。传说有人看见纸窗上月光映照的竹影,于是创造了这一种绘画:藉竹叶枝茎纵横交错的位置及透视变化以表现出劲健、挺秀富有生意的感觉。墨竹在北宋已经成为专门一科,为士大夫所嗜好。

北宋中叶,文同画墨竹成为专家,苏轼也画墨竹,诗人的声誉抬高了他们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图250、251)

和墨竹相似,同是内容和表现都较为单纯朴素的还有墨梅(始于北宋)、墨兰(始于南宋末)、墨菊(明代以来较盛),和墨竹共称“四君子”,象征着一些抽象的道德品质。

米芾也是一个士大夫画家。他以画烟云中的山和树出名。他的儿子米友仁和他同一画法,但成就较大,在南宋初年是有地位的画家。他们父子运用水墨渲染的方法预示着中国绘画的技法发展的新道路(图249)。

苏轼、米芾的朋友中,蔡肇、晁补之也都能画。据说晁补之才能较大。宋道、宋迪和他的侄子宋子房都有画名。宋子房在宋徽宗赵佶时代还作过画学博士。

这一时期的文人绘画,在绘画艺术上还倾向一定程度的真实表现。但这些绘画是代表着下面一些倾向的,例如:轻视反映生活,轻视技术锻炼,而崇尚主观的意趣,崇尚笔墨、形式的趣味,等等。苏轼是这种主张的有力鼓吹者,他着重指出画理的重要,但他把客观事物的“形”和“理”对立起来,认为“工人”能作到“形似”,而达到“理”就非“高人逸士”办不到。他又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他画竹子不分节,不重视竹竿的特点,米芾问他,他回答道:“竹子就不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这些言论后来被利用来片面夸张“理”的重要,否定“形”的必要性,成为形式主义绘画理论的主要根据之一。他自己吹嘘自己道:“予近日画寒林,已入神品。”他认为“画工”的画没有意思,“看尺许便倦”。然而,如众所周知和他同时的画工正是崔白、郭熙、张择端、王希孟等人。所以从他的反对中,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学士画和现实主义艺术主流之间的距离。

苏轼抑低吴道子,特别推崇王维,也是这一观点的表现。他诗中说:“吴
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这是王维第一次被认为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致可以和吴道子相比,甚至艺术被认为超过了吴道子。

为您推荐

苏轼、米芾等文人学士画

文人学士们的绘画,表现对象一般是简单的,技法用笔的熟炼,追求主观意趣。除了李公麟、王诜等少数人在技术上有根底,以真实的表现为目的外,苏轼等影响尤大。 文人学士画中最..

赵佶和画院的花鸟画一、画院的制度

赵佶(公元一○八二——一一三五年)以画家的身份和鉴赏家的身份出现在绘画史上。从崇宁大观年间开始到政和、宣和年间(公元一一○二——一一二五年)画院有新的发展。画院成..

赵佶的绘画作品

流传的赵佶的作品在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度水平,赵佶也画人物和山 水。 他的花鸟画有很大一部分是描绘“花石纲”的禽鸟花木,如《蜡梅山禽图》、《杏花鹦鹉图》、《芙蓉锦鸡图..

著名花鸟画家及其作品

画院的山水画

在流行花鸟画的同时,也流行着一种精致优美的山水长卷。赵佶的《雪江归棹图》就是这种风格的作品之一。 画院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留传的古代山水画中的一件精致优美的..

十二世纪的人物故事画一、十二世纪的人物画

靖康之变(公元一一二七年)是十二世纪动荡变乱的高潮。在赵佶统治的二十五年中组织起来的画院,因亡国而被打散,流亡到临安(今杭州)的画家又组成新的画院。临安,这一从五..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十二世纪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的人物风俗画代表作品。他的生平,我们现在所知甚少。他原来是个读书人,后来学习绘画,特别擅长画车、市街、桥、城郭等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