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建筑家

明清建筑艺术耗费了大量人民血汗,也是无数匠师智慧的结晶,他们大都有精湛的技艺和高深的艺术修养。其中有的出身于劳苦阶层。

元代建造大都达十八年之久,征调民工数万人。在迁都择地及规划设计上忽必烈的谋臣刘秉忠曾作出贡献,水利学家郭守敬在勘测和解决大都水系
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建筑大都的能工巧匠多已失考,当时的石雕多出于河北曲阳的石匠,据知有杨琼、王道、王浩等人。参加大都建筑的还有少数民族及外国工匠,如阿拉伯人也黑迭儿主持营建殿堂衙署很有法度,当时大都建筑也融合有域外风格。

明代北京宫廷主要建筑历时十五年,集中二、三十万人之劳力,零星见于记载之工匠则有:瓦工杨青,木工蒯祥、蒯义、蒯纲,工艺师蔡信等人。杨青系松江人,有精思巧艺。吴县木工蒯祥技艺超群,人称“蒯鲁班”,他至弘治时已八十余岁仍在京师供职。嘉靖时重建宫殿则有优秀木工徐杲。明末清初的梁九、清代的雷发达及其子孙也都是营建巧匠,特别是雷家善于设计及制作模型,人称“样式雷”。

明清园林之设计人材多集中江南一带,以叠石著名者有计成、石涛、张涟、戈裕良等人。

计成(公元一五八二——?年)字无否,吴县人,少时性嗜图画,宗荆(浩)关(仝)笔意,曾历游北方及湖北等处,后居镇江。由于他擅画并广游览,因而胸有丘壑,设计不凡。他于五十二岁时著有《园冶》一书,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节。其中门窗栏杆及铺地附有大量图示,掇山中有法无式,虽不附图,但其中讲境界,野致,叠石注意皴纹,仿古人画意,注意竹木搭配创造佳境。他又把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并强调借景处理“为林园之最要者”,立论精辟,为专论园林艺术之完备论著。

张涟,字南垣,江苏华亭人,明清之际叠石家。少时学画,善人像及山水,后来以叠石见长,所作大家名园甚多,善为平冈小坂,曲岸回沙带有自然野致的境界,经营设计时将山石林木屋宇及内部陈设统一考虑,不事雕琢而妙合自然。黄宗羲称赞他“移山水画法为石工,比之刘元之塑人物,同为绝技”。其子继其业,据说曾参加北京瀛台、玉泉山、畅春园等营建,颇有影响,人称“山石张”。

石涛和尚为清初著名画家,据《扬州画舫录》载石涛“兼工叠石,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累石胜,佘氏万石园出道济手,至今称胜迹”。又据传他曾在扬州叠片石山房假山,高五六丈,甚为奇峭。万石园早已荒废,片石山房尚有遗迹可寻。

为您推荐

园林美术中的建筑色彩研究②

  (一)色彩搭配   在现代园林美术当中,采用色彩搭配最关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园林色调上的一致性,确保更加协调与统一。其中,在色彩搭配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主次,为此,一定要对主色以及次色搭配予以一定的重视。因为次色扮演..

关于园林美术建筑色彩原则的分析②

  (一)自然美与人类美的突显   人类的色彩美感是源于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陶冶,而大自然的原生色美对于人来说是最美。所以,园林色彩是无法与大自然之美相媲美的,而在园林美术中就应当针对自然美予以全面地保护与突显。在..

美术技法在建筑设计效果图绘制中的应用探析②

  综上,笔者对我国建筑工程设计进行了研究,目前建筑设计已经逐渐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能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目前建筑设计效果图绘制中所采用的方法包括:素描技法、色彩技法以及透视技法,将这三种美..

我国建筑工程设计研究②

新时代中舞台美术设计的改革创新②

  (一)把握科技创新的新技术,使舞台美术设计取得完美效果。舞台美术设计要想取得完美的效果,具有震撼力,就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目前,电脑设计和控制灯光的多样化、液晶屏幕以及高科技化的投影技术等,使舞台美术设计呈现出了..

后印象主义的时代发展背景②

  后印象主义是从印象主义的发展背景下走出来的,虽然受到印象派的影响,但是却与印象派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印象派19世纪60-70年代出现在法国画坛,从这个时候起艺术形式的变革呈现出跳跃式前进,变化越来越大。在印象主..

有利于对桂林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②

  桂林古民居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世世代代桂林人勤劳的双手与智慧的结晶,经过悠久历史和自然环境的洗礼得以留存至今。美术创作是美家们的精神家园和思想的天地,通过美术创作,让美术作品来传承文明和发展文化,是每个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