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常用的名词术语

笔墨,中国画技法的总称,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两大主要技法。“笔”通常是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墨”通常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中国画用笔可分为线和点两类,人物的衣纹描法、山石的皴法和花叶动物羽毛的勾勒都可算作线。点苔、点叶、点簇都属于点。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笔与墨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中国画强调要有笔有墨,两者不可偏废。

白描,中国画中一种表现形式,指用墨线勾描物象而不施色彩的绘画,古代也称为“白画”,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功。白描画法主要用于人物画和双勾花鸟画,这种画法全凭线的虚实刚柔、粗细浓淡的变化来表现对象的形体与神韵。白描有单勾、复勾两种,用线一次画成的叫单勾。先是淡墨全部勾好,再根据需要复勾一部分或全部,叫复勾。复勾的线,不是按原来的线重勾一遍,而是为了加强物象的质感,使之更有神采。白描的特点是朴素简洁、概括明确、构图单纯、层次分明,在线的处理上应富有装饰性和节奏感。

十八描,是历代人物画家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描绘对象,不同质地衣服的不同质感所创造出来的各种不同描法。明代邹德中在《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其中可分三大类:

铁线描类,包括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钱线描、行云流水描、曹衣出水描。这类描法无粗细变化,在于追求线的单纯性,历代名家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文征明的《湘君、湘夫人图》、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类线描法的渊源演变的痕迹。

兰叶描类,包括蚯蚓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柳叶描、枣核描、橄榄描、战笔水纹描。这类描有粗细变化;兰叶描是从丰富的衣纹曲折向背的变化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画史中记载吴道子一人兼擅兰叶、柳叶、枣核诸法,他画的佛教壁画有雕塑般的立体感。

减笔描类,包括撅头描、竹叶描、混描、折芦描、枯柴描和减笔描。此类描法是随着中国画一部分向写意发展而形成的。如果说宋以前基本上处于工笔线描阶段,自梁楷的减笔描出现以后,为浓淡交互的写意线描开创了道路。此法是先以淡墨画出衣纹,再用浓墨画出衣的皱褶,使衣褶起伏明晰不觉混乱。

以上三类十八种描法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得名,随着时代的演进,人物的服饰不断变化与发展,各种描法也会随之变化、发展与创造。现代的纺织品如各种呢绒、毛线、化学纤维织物做的服装的褶纹如何表现,古代的描法是无记载的。

为您推荐

皴法

是中国画技法中的一种笔法,用来表现山石、树皮的纹理。各种皴法是随着山水画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的。皴的功能除表现物体表面的粗皱纹理以外,还可以辅助勾线时未能完成的效..

点苔法

古人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画山容易点苔难”,可见点苔的重要性。“点”是概括了多种形象的符号,可分为直点、横点、圆点、斜点和弧形点等五大类,每一类中又各有几..

丝毛

用来画工笔人物的头发、胡须、皮衣、皮帽、鸟兽羽毛等。例如画工笔仕女的头发,先把毛笔捻开压平,利用这种扁锋,一次能画出很多很细的毛,然后用极淡的墨,从发际处往上一笔..

墨分五色

积墨

..

破墨

即用一种墨破另一种墨。积墨是待墨干后再累加,而破墨则是在墨未干时进行。用破墨法可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在比较浓的墨底上加几处淡墨,把前墨破..

泼墨

用于大写意画的一种墨法。用大笔先饱蘸水分,笔尖再蘸浓墨,稍作调合,笔尖再蘸浓墨、焦墨,使笔上墨色从焦墨自然过渡到清墨,然后大笔挥洒,横涂竖抹,随物体形态光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