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墨法

笔法都要通过墨来实现,笔与墨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画面。处理笔与墨的关系、墨与色的关系是中国画各种技法中的关键问题。北宋韩拙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概括了用笔用墨的基本关系,但不能断解其意。因为笔也可分阴阳,墨亦能立其形。

笔与墨之间,水是重要的一方面,因为墨的浓、淡、干、湿都是由笔与墨的含水量多少来决定的。浓墨、稠墨含水量少,淡墨、清墨含水量多,笔的含水量多少,也影响墨色的干湿效果。

前一节对各种皴法和积墨、破墨、泼墨都作过介绍,下面讲墨法的规律和效果,用墨的格调和笔墨结构。

墨的浓淡干湿、主宾强弱、黑白冷暖关系,都是按照一定节奏韵律而变化的。这些关系处理得当、变化合理,画面就会有优美的韵律,由于画家自我情绪的变化和画家所表达的意义不同,画面的节奏和韵律也不相同。

“计白当黑”是中国画的一个特点,画家作画前基本上已经确定在何处留白,何处落墨。画面黑白关系的处理,就是画面整体结构的处理,留白部分并非是空白而是画面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如画瀑布、流水,不是用色染出来的,而是故意留出来表现白色的部分,这就是“计白当黑”。古人画山水不强调光影、倒影,甚至画水也不用笔着墨,只留一片白纸,便可使人有水云茫茫之感。画面留白处理是否恰当,关系到整幅作品的虚实、节奏、韵律等诸多方面。

用墨要强调浓淡相宜,计白当黑主要讲究留白,而浓淡关系则主要讲究黑处的墨色变化。浓处要集中不分散,注意大块的变化,而淡处也要有少许浓墨与大块浓墨相呼应。墨色的浓淡可以表现远近关系,还可以用浓墨表现物体的凹凸。

浓淡表现墨色的层次,而枯湿关系是墨色的质感变化,如果只有浓淡变化而无枯湿变化,画面就显得柔中无刚,平静而缺乏生气。润无枯则不润,枯无润则不枯,这就是墨法中讲究的“枯湿相生”。

在用笔用墨上,要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点,作品的格调与画家的学养、胸襟、情操审美观和技能的掌握是分不开的。如吴昌硕、潘天寿、朱屺瞻等绘画大师下笔气势博大,墨色苍劲、古朴,属于格调雄浑的画家。笔墨超凡脱俗,流畅自如,不拘一格,时而柔情似水,时而刚坚如铁,情之所至任意挥洒,如清代石涛、八大等,属于野逸派画家。

中国画的笔墨法形成的形式感和对意境的深入追求,将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而最有时代特征的是笔墨结构。笔墨结构不仅体现描绘对象的形体、动态、质感,还注入画家的气质、理想、性格、情感,既状物又抒情。不同时代的画家有不同的笔墨结构,而个人的笔墨结构又是个人风格构成的重要因素。

初学者用墨要注意“惜墨如金”,要“翰不虚动,动必有由”,达到笔少而意多。因为用墨过多会淹没生动、优美的墨线,造成“墨多掩真”的后果。

为您推荐

中国画的构图与透视

构图,中国画称为章法,是安排景物位置的法则。东晋顾恺之提出“置陈布势”(陈即阵),谢赫“六法”称为“经营位置”,都讲的是章法。画面形象的位置不能任意填塞、罗列,必..

中国画的题款与用印

题款也称落款或款识。古代钟鼎上铸刻的铭文世称为“款识”。据古书记载对款识说法不一,如“款、刻也,识、记也”,“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凸起者”,“款在外、识在内”..

中国画的装裱

中国古代绘画最早大多画在帛和绢上,后来更多的画在宣纸上。因宣纸质地薄软,容易破损和皱折不平,为了便于观赏和收藏,必须加厚加固,古人开始在画心背面托裱麻纸、布帛等材..

诗、书、画、印

画论杰作:六法论

中国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画家把它总结出来,统称画论。中国有关画论和画史的著作,有人作过统计,从东晋到清代达一千几百种(据《四部总录》艺术编记载..

中国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他生于东晋穆帝初或康帝年间,距现在已经是一千六百多年了。他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

中国画家吴道子

唐代是我国古代最令人向往的时代。唐朝的文化是属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在这个时代,诗歌发展到高潮,美术发展到高峰。所谓“盛唐”之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就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