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色的方法是中国画的主要技法之一,尤其在“没骨法”的绘画中更为重要。古代称用色为“赋彩”,谢赫将“随类赋彩”列入“六法”中的第四位,“随类”是根据物体的固有色彩的类别去描绘,色彩的变化,一般只在固有色的明度上变化,而不像西洋画那样注重光的明暗变化。但中国画也不排除光对色彩的影响。中国画用色要求典雅、沉着、大方,注意色彩对人的感染力。在我国画论中较早提出色调冷暖、色与光的关系是南朝萧绛在《山水松石格》中提出的“炎绯寒碧、暖日凉星。泉源至曲、雾破山明高墨犹绿、下墨犹赭”。大意是说绯红看来炎热,碧绿带来寒意。弯曲的水泉在云雾散开的地方分外鲜明,山色也显得明朗,高处的墨色犹如翠绿颜色,下边的墨色和赭石色的土地近似。萧绛用极简练的骈体对偶句子,概括了冷暖色调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和光的明暗与景物高下、远近对色彩的影响。
中国画用色有三种方法,一是勾线重彩填色,一是用水墨淡彩,以大部分墨色浓淡的变化当做颜色使用,达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效果。还有一种是淡彩与重彩相结合方法。设色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平染、分染、罩染、碰染、衬染、干染、湿染以及用水、用胶、用矾等法。古代画家都有宝贵的经验,在历代画论中均有论述。当然我们不能只“师古人之迹”而要“师古人之心”,善于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使中国画用色的方法更臻丰富完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