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王、吴、倪四大家

元代中后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家,在山水画创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绘画史上得到很高的评价,被称为“元季四大家”。元四家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广泛吸收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画成就,充分发挥笔墨在绘画艺术中的效用,把笔墨韵味在绘画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突出了山水画的文学趣味,使诗、书、画有意识地融为一体,各具风貌,开创了一代新风,形成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山水画派。对明清两代画坛影响极大。

黄公望(公元1269~1354年)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故改姓黄,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中年做过小史,因借张闾争夺民田之事,而连累坐了好多年牢狱,几乎被置于死地。自此之后,他便不再问政事,游历名山大川,放浪于江湖间,寄情于山水。后来黄公望入道教。

黄公望到了晚年,才专心从事山水画的创作。他经常一整天在荒山乱石
丛林中静坐,都不知他做什么,如遇到暴风骤雨时,他也不屑一顾。晚年的黄公望,在生活上显得比较旷达浪漫。他喜欢狂饮,特别在游乐时,表现得更为突出。

黄公望是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绘画史上给予人们的影响也最大。黄公望的山水画有水墨和浅绛两种。现存于世的水墨画作品最著名的有

《富春山居图》卷(分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及浙江省博物馆)等。

《富春山居图》卷,是黄公望最得意之作。至正七年(1347年),他七十九岁在富春山寓居创稿,前后历经三四年经营,始告完成。至正十年(1350年)他八十一岁题跋时,尚未最后画完。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彩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峰峦冈阜、坡陀沙渚,起伏变化无穷,林木葱郁,疏密有致,在笔法上取法董、巨,而又自出新意,变化无穷,山石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极少渲染,丛树平林多用横点,笔墨纷披,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为黄公望水墨山水杰作。此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许多画家都是从《富春山居图》中得到很大的启示。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他在宋朝灭亡的第二年出生,所以亡国的悲哀,民族的压迫所带来的痛苦,对他来说仍是深切感受得到的。相传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豪侠一流人物,并学习武术和击剑。

他家住小巷,性爱梅花,他家宅的四周,遍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便躺在花中,以吟咏为乐趣。

吴镇性情孤峭,爱好读书,除研究儒家的学问外,还精通道家、佛家的学说,所以有梅花道人、梅花和尚等别名。他杜门隐居,忍饥耐贫,以算命为生,兼以卖画。他喜欢与和尚做朋友,不肯和富贵人来往,也不肯替富人作画。

他的绘画题材大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其代表作品是《渔父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笔法凝练坚实,水墨圆浑苍润,画时作者五十七岁。

王蒙(公元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曾做过闲散小官,元朝末年,由于农民起义的兴起而感到元朝统治的衰落,便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杭县东北)。

他的外祖父赵孟頫和外祖母、舅父、表弟都是元代杰出的画家。这对王蒙的绘画来讲,不能不给予他一定影响。

王蒙擅画山水,亦工诗文书法,在绘画上自幼受外家赵孟頫影响,并继承董、巨传统,自出新意,独具面貌,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家。喜用枯笔、干皴,多用解索皴、牛毛皴或细笔短皴,有时兼之以小斧劈皴。他的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布局充满,结构复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表现出山水的蓊郁、华滋,风格多样。其绘画主题多表现隐士的隐居生活。

王蒙的创作方法大致分为设色和水墨两种面貌,在笔墨设色上更是富于变化,往往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太白山图》卷,表现了太白山山峦的层叠绵延,松柏的苍郁茂密,溪水的幽深曲折蜿蜒,楼观萧寺等建筑物的宏伟庄严,高僧游客往来不绝。笔法细劲繁密,设色典雅明丽,反映了这一佛教圣地的情景。《丹山瀛海图》卷与《太白山图》的笔法相近,但用笔更尖细,在章法上画高山为云海环绕,山色奇丽,海水空阔与他通常构图充满形成了鲜明对照,在王氏作品中极为少见。《葛稚川移居
图》描写晋代葛洪携带家眷入罗浮山隐居的故事。画面上以山水为主体,重山复岭,飞瀑流泉,丹柯碧树,溪桥潭水,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构图繁复,笔法灵活生动,设色鲜艳明快,山石皴法用湿笔、细笔短皴,纯用水墨,仅于树木、人物、屋宇处施以淡赭、花青和红色。画家的精心布置,创造出了一幅理想的隐居环境,此图无年款,大约创作于元末乱世之秋,这反映了画家在当时弃官避世隐居的思想。他曾不只一次地画这一题材。说明葛洪正是王蒙所崇敬的理想人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一般士人对于隐居的希求。

王蒙山水画总的说来在笔墨工夫上要高出时辈,以多种方法表现江南溪山林木的苍郁繁茂和湿润感。特别到了晚年愈见其功力,他自己曾说:“老来渐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篆书。”倪瓒曾在他的作品中题道:“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笔墨繁而不乱,构图满而不臃,结构密而不塞。这种突出的个人风格特点,明显地有别于黄、倪、吴三家。元以后他的山水画被奉为范本,广为传模,其影响至今不绝。

倪瓒(公元1301~1374年)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幼霞等,无锡人。其家为当地富豪,雄于资财,喜与名士往来,元末社会动荡,因卖去田庐,散其家资,浪游于五湖三泖间,寄居村舍、寺观,故有“倪迂”之称。

倪瓒从小就很聪明,努力读书。他最喜欢做诗,立志做一个诗人,后来他果然成为一名诗人,和当时名家齐名。

他家里房屋很多。有一座三层楼,像方塔的形状,名叫清闷阁。阁里面藏书籍几千卷,包括经史子集、佛经道书,他都用心阅读,并加以校正考订。阁里还有三代的钟鼎铜器和历朝的法书名画。他每天在楼上,有时读书有时作画,有时写诗,有时和好友谈论。人家远远望见他以为是世外的超人。

倪瓒是一个性情敦厚的人,能帮助人家,用钱很慷慨,如他的老师老来没有儿子,他就奉养老师终生,死后又殓葬尽礼。他又是一个极爱清洁的人,传说他每天洗脸时,要时时换水。每天戴的帽子、穿的衣服,要拂拭几十次,连书室外面的梧桐树和假山石,也叫人常常洗净,恐怕染上污迹。为了保持庭院里一片碧绿可爱的苔藓,遇有树叶落下来,不用扫帚去扫,只用针缚在杖头上将叶片挑去,不使绿苔弄坏。有本书上记载说:有一次倪瓒留朋友住宿,夜里听着有咳嗽声,第二天早晨就命仆人仔细寻觅,有没有吐出的痰迹。仆人骗他,他把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急忙就叫人赶快把梧桐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

倪瓒的画,当时的人很喜欢,他死后的声誉更加高了。他绘画题材是主张不求形似的,这些提法突出地反映了他的绘画创作思想,进一步阐发了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创作理论。不仅代表了元代绘画创作思想的一般趋向,并且对明清文人影响极大。但是我们从倪瓒的艺术实践中看出,他不完全摆脱“形”,他的大量传世作品,无不以自然界存在的物象为自己的创作源泉,不过他不去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竹石等当做自己寄兴写意抒发自我性灵的一种依托物。不仅倪瓒如此,这也是元代文人画家总的创作趋向。

为您推荐

中国画家石涛

石涛名原济,一作元济,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 有着杰出成就的伟大画家。虽其别号有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石道人、小乘客、零丁..

中国画家扬州八家

扬州八家是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期活跃在扬州地区的几位职业画家,具体指哪八位画家,说法不一,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所列八人,为一般所公认,他们是金农、黄慎..

中国画家齐白石

齐白石,原名纯芝,改名璜,湖南省湘潭人,1863年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农民家庭里。幼年时跟外祖父只读了半年的书,就因家中缺少劳力而不得不回家去放牛、砍柴。在放牛、砍柴的..

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