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鼓史的分析

故事情节:剧中的曹操实际象征着使他产生“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袁宏道《徐文长传》)的社会实体。作者通过祢衡之口,宣泄由巨大的压迫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气,表现出惊世骇俗、桀骜不驯的倔强个性。
(1)情节安排上将故事移到阴间,不仅因是事后文章,所以对曹操的斥骂便一直骂到他死,将曹操一生的错处都集中在一起,于是可骂的更多,骂得也就更加痛快淋漓。正如祢衡自己所说:“小生骂座之时,那曹瞒罪恶尚未如此之多,骂将来冷淡寂寥,不甚好听。今日要骂呵,须直捣到铜雀台分香卖履,方痛快人心。”
其次借阴间地位的颠倒,见出果报的不爽;还借判官的安排使祢衡成为绝对的主角,能够更酣畅地舒愤。
(2)语气雄越,悲愤畅达,语言朴素明白,即使用典,也是选择一些常见的。正如他自己所说,要“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文既不可,俗又不可,自有一种妙处,要在人领解妙悟,未可言传”。
(3)唱词的安排、曲调的转换和情节变化颇为吻合。比如剧本开始由祢横独唱《仙吕·点绛唇》套曲,曲间间以鼓声(鼓一通),情与辞与鼓声相映合,烘托出一种悲愤激越的感情。而在祢横的唱中间,加入女乐演唱的三支小令《鹧鸪》,是非常轻松带有戏谑色彩的,正好让全剧的气氛有一个悠扬轻松的间歇。然后又是一阵悲慨酣畅的痛骂。这样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