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称舜《桃源三访》的婉丽风格

孟称舜《桃源三访》是根据唐代孟棨《本事诗》中崔护谒浆的故事敷衍而成的,剧本写崔护进士及第,在长安候选。清明时节,崔护出游,因酒渴扣门求水,与门内的女子叶蓁儿互生爱慕之情。之后,崔护因家中有事,回博陵一年。来岁清明,崔护有来寻访叶蓁儿。适逢叶蓁儿随父亲去拜祭母亲,崔护寻人不遇,题诗门上而去。数日后,崔护再访,听闻门内有哭声。扣门询问,才知道叶蓁儿已因思念崔护而死。崔护入内哭祭,叶蓁而复活,两人结为夫妇。
《桃源三访》是孟称舜婉丽风格的代表作。《桃源三访》婉丽风格具体表现为:
(1)惆怅地尽情:《桃源三访》全剧五折,用大段的抒情独唱构成剧本的主体,充分发挥男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剧中对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重笔描摹,力求曲尽其情,一方面注意对感情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展现,第三折写崔护清明重来,在叶家门外徘徊,就以多个层次展开描写:欲扣门而犹豫、等待的坐立不安、欲行又止的不舍,直到题诗后扫兴而去。通过这样的刻画,崔护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则是曲辞刻画的细腻深入。如第四折中对叶蓁儿心情的描写。
(2)“语语淹润”、“语语婉隽”:《桃源三访》的曲辞优美雅致,这不仅来自工丽的语言,也来自平实的语言。剧本化用了很多前人的名作名句,借其中所沉淀的情感,强化了曲辞本身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在浮想联翩中,更深刻的体会人物的感情,增加了作品的抒情

为您推荐

桃花源(桃源)(典故)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六《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桃源洞(典故)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遇二仙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至家。 ”“至暮,令各就..

世外桃源的释义、出处及例句

【释义】: 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原指一个与世隔绝的、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后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好地方。。【成语出处】: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其中往来..

孟称舜《桃源三访》的婉丽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