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剧情:《琵琶记》是根据宋代南戏《赵贞女》改编而来的。《赵贞女》写蔡伯喈进京赶考,一去不回。爹娘冻饿而死,其妻赵五娘抱土筑坟。五娘进京寻夫,蔡伯喈不肯相认。最后五娘惨遭马踏,而蔡伯喈也被五雷击顶而死。高明的《琵琶记》基本保持了故事原来的情节,但从新的主题出发,改变了蔡伯喈的形象和作品的结局。剧本写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就被父亲逼迫进京赶考,并一举考中状元。牛丞相执意招他为婿,蔡伯喈辞婚、辞官均不获准,不得已入赘相府,淹留京师。这时他的家乡陈留受灾,蔡公蔡婆先后在饥饿中死去。五娘在公婆饿死之后,一路弹唱琵琶乞讨,进京寻夫。在牛小姐的帮助下,五娘与蔡伯喈终于夫妻团圆。最后,一夫二妇回家祭扫,满门旌表。
《琵琶记》虽然仍以婚姻家庭为题材,但是表现的既不是对负心文人的批判,也不是对文人忠于爱情的歌颂,而是通过对蔡伯喈的故事形象引发了对文人“婚”与“仕”、“忠”与“孝”的道德反思,表达了文人心中一种普遍的人生困惑。高明重新塑造了蔡伯喈的形象,在他笔下,蔡伯喈是一个软弱动摇、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文人。他先妥协于父命,再屈从于强权。他的妥协和屈从不但给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使得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中。《琵琶记》对蔡伯喈的形象的改变,使得剧本具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它突破了伦理的范围,对世俗追求的功名利禄、对朝廷的威权,提出了批评与反思。
高明《琵琶记》被称为“词曲之祖”,对明代的戏曲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这体现在:(1)高明在《琵琶记》的第一出里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思想,强调戏曲的社会教育作用。高明的这种努力,大大提升了戏曲的地位,戏曲这种“小道”也具有了教育工具的地位。受《琵琶记》重视道德风化的影响,后世的很多剧作,尤其是明初的剧作都非常注重戏剧的教化作用。
(2)高明以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味,改变了南戏的粗糙与简陋,使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形式并驾齐驱,使得南戏由民间进入文人的书房。以此为标志,南戏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琵琶记》为后世写作剧本提供了范本。如剧中蔡伯喈在牛府的奢华生活与五娘在乡下的凄苦生活成功地对比、穿插,确立了双线结构在后来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并几乎成为南戏及传奇的基本结撰方式。而《琵琶记》中的一些情节(如父母逼试、家乡受灾、媳妇尽孝等)也常常被后世作家袭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